吴树租房就在离潘家园很近的双龙小区

“我对文物收藏界的影响不像朋友估计得那么乐观。”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谁在收藏中国》《谁在拍卖中国》《谁在忽悠中国》)出版后,很多人都愿意大书特书吴树[微博]揭露收藏市场黑幕的贡献,至纯天珠,将他形容为一个以笔为矛的斗士,矛头直指中国文物的危机现状。但63岁的吴树不想强调自己的影响,说自己只是到了一个文化人的良心而已。

的确,吴树用他晚年的实践,践行了他一辈子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做了一个作家该做的事。

家园里花钱买故事

200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里,一个几岁的小女孩指着商代的青铜器,对父亲说:“爸,这个我们家有。”走到一件官窑边,她说:“这个,我们家有。”看到“三彩”,她又说:“爸,这个我们家也有。它们都是在潘家园买的吧?”父亲不置可否。在他们身旁,吴树一直好奇地跟着这对父女。他去过很多国家的博物馆,可却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而且还是出自一个小姑娘之口。

“假如小孩子把国博的藏品都看成和潘家园一样的,那中国文物的信誉是不是出现危机了呢?”这一幕直接刺激吴树投入对文物收藏市场的调查中去。

但那时,吴树还是一个病人。他从老家江西九江电视台退休后,原本想去法国参与一个文化项目,却刚一签约就晕倒,赶紧被送进医院,于是就在北京留了下来。

“我接触文物收藏,纯属偶然。”吴树说,当时因为自己生病,有些朋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力,减轻一些疼痛感,就带他去潘家园转转。巧合的是,吴树租房就在离潘家园很近的双龙小区,没事就可以去看一下。

到了潘家园,一看有那么多古董,吴树第一反应便是:肯定卖不动。之前他到哪儿,都喜欢去博物馆看看,却都以为那些藏品是真的。这下他终于开始涉足真假难辨的文物市场,并越走越深。

吴树第一次买东西的经历,其实也纯属偶然。一次,九江的朋友告诉他,有一个老农在河边挖到了一堆“烂罐子”,好像是高古瓷,让他去看看。“卖不动吧,要是真的,会好贵的。”吴树想,干脆只是去看看而已。

一到农民家,农民正在拿稻草擦罐子。10件东西,擦了8个,外面的釉很多都擦掉了,只有两件还没来得及擦。当时吴树没半点专业知识,后来才知道,刚出土的陶瓷文物,一般都得风干半个月,再拿毛刷子轻轻刷土,最忌讳刚出土就又擦又洗。

剩下一个没擦的罐子,一边看着像个鸡头,一边看着像个火炬。他拿不准,就给浙江懂行的朋友打电话。朋友说,看看胎底,至纯天珠,有没有火石红。吴树一看,果然有。后来,朋友判断这是西晋的“鸡头罐”。

一谈价钱,老农说一件200元。吴树干脆把10件东西全买下了,给了老农2000元。同去的朋友还嘲笑他:“就这堆破罐子?你是不是扶贫来的,给这么多!”这是吴树第一次接触文物的价格,他相当怀疑,觉得这东西如果是西晋的,怎么会这样便宜?

回到北京,吴树把其中一件水鱼拿去潘家园鉴定。第一回,一位鉴定人士说这值三五百块钱,吴树想这倒好,把十件都卖了,还不会亏呢。没想到刚一出门,就被另一个人抓住了,开价2000元一个。“一下翻十倍,不得了!”吴树刚准备走,一看吴树不卖,商贩竟出价一万。这下吴树明白了,文物不仅买得起,并且价格翻起番来不得了。

初战告捷的刺激下,吴树成了“潘家园寻宝大军”的新成员。那时候,他花了10多万元去淘宝,什么元青花、官窑,最时兴的文物他都买过,可结果请专家一看,全是假的!“稿费没挣到多少,净投进去了!”吴树笑道。

后来,他便开始研究潘家园,“花钱买故事。”这也成为他调查整个文物市场的切入点。因为,这里以“近乎机器生产的速度,创造出无数个财富神话”。他专门去找那些所谓的“鬼贩子”,最终是想找出那些东西的源头来。后来,他锁定了一个目标,周围的人都买这人的东西,他就是冷落,光看不买。被折腾了大半年,,摊主终于答应吴树,带他去北京东郊一个专门倒卖文物的村子。一到那儿,“要不要自行车?”的声浪便充斥着吴树的耳朵。不过,那里并没有吴树想要看到的东西,只有一些清代民国的玉牌。

6年来,随着调查的深入,吴树的足迹遍布了国内的文物大省,他从盗墓开始探究中国文物市场的生产链。当然,各种危险和刺激也纷至沓来。一次,他遇到一个盗墓的人,那个退伍军人竟然看过他的书,并从家用摄像机里调出了吴树在电视节目里的录像。这时吴树很紧张,心想暗访被人家发现了,一定很麻烦。没想到,那位仁兄却说:“看了你的书,正好有些事想跟你讨论呢!”

一次在老家江西,吴树和另一位女记者以买东西为诱饵,暗访盗墓情况。正好在谈价时,女记者的闪光灯却亮了。四五个人顿时围上来,叫嚣着要抢走相机。吴树那时心想,这下跑也跑不掉了。不过,老头挨打也比小女孩挨打强点,便反守为攻,对那人说:“这是我外孙女,放假跟着我一起来玩的,每家都拍,没什么。再说,你怕就别干这活!”这下反而把那几人吓住了。后来,吴树赶紧买了两个便宜的就走。

这事却还没完。由于和吴树的沟通有误,后来女记者所在的报纸上登了那张照片当地公安机关顺藤摸瓜,一下抓了四个。“这回让我在江西扬名了,比写几本书都管用!人家都说,‘吴台长’做得不地道!”吴树后来只好对那名记者说,你也没做错,但吴老师不会这样做,因为暂时还得做调查。幸好,那时吴树第二本书也写完了,就不用再去冒险了。

不过,在吴树眼里,这些冒险都是些快乐的事。“我喜欢折腾,何况有病,需要一些刺激。上至国家专家,下至行家里手,我收获了太多的离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