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大运河的历史、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

    “山东省文物事业正呈现出跨越式全面发展的新局面,至纯天珠,特别是今年,在第七批国家级和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实施等3个方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突破,至纯天珠,大大拉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省政府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兴奋地表示。  大运河申遗造就多个“水城”  大运河山东段流经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5市,,全长643公里,经过5年的努力,共有8段河段、15处遗产点入选申遗评估名单,结果将于明年上半年揭晓。  谢治秀说,申遗不是最终目标,仅仅是过程和手段。  为提升大运河的历史、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山东近年来先后投入10多亿元,在做好运河本体大规模修缮保护的同时,还对运河周边环境道路进行了彻底治理和美化,并围绕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和“鲁西南经济隆起带”战略大局,适时启动了“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规划建设和后续重大保护工程规划工作,建设了一大批遗址公园、博物馆和亲水平台等设施。  正是得益于对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聊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江北水城”,台儿庄成为媲美江南的“东方古水城”,吸引了大量人气和商机。统计显示,全省通过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程直接和间接受益的民众超过500万人。  第三产业新增长点  谢治秀介绍说,目前,山东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总数达到196处,省级文护单位达到1293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级政府文物保护利用意识的提高,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文物保护的重中之重,也日益成为文化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托和珍稀资源。”谢治秀说,曲阜“三孔”、泰山、蓬莱阁、刘公岛等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近3年来每年接待中外游客均超过2000万人次,仅门票一项收入去年就突破2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集中开工了88 项文物保护重大工程项目之后,今年以来山东又有126个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批复。  “文物资源本就与旅游业有紧密联系,已日益成为山东省第三产业不可缺的支柱性资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潜力不可小视。”济南大学旅游会展系主任徐艳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