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隋炀帝墓葬获国家文物局确认 或建遗址博物馆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上午,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来自中国考古界的十多名权威专家参加了会议。专家一致确认,此前在扬州市发掘出土的西湖镇曹庄隋唐墓葬主人确认为隋炀帝和萧后。昨天下午,中国考古学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这一成果。 今年春天,考古人员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的一个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并不起眼的砖室墓,每座仅二三十平方米。然而,墓中发现的“S故勰拐I”等字样引起了他们的重视。经过初步考证,考古专家推测,该墓志表明墓主很有可能就是隋炀帝杨广。 随后,扬州市文物局向有关部门作了汇报,根据国家文物局有关文件批复精神,由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按帝陵发掘要求编制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方案,继续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隋炀帝杨广,生于569年,死于618年的兵变,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一方面发展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穷兵黩武,发兵百万征战西域、辽东,征调民夫耗费巨资开挖大运河和兴建东都洛阳,导致国力耗尽、民间烽火遍地。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扬州被部将杀害,不久之后隋朝也随之灭亡。杨广的一生毁誉参半,由其主持开凿的大运河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一大奇迹,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骄奢淫逸,滥用民力的做法也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唐朝诗人皮日休曾写道:“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可能就是对于隋炀帝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 这样一位毁誉参半的帝王,他的墓地究竟是什么样呢?据考古人员介绍,联合考古队完成勘探面积10万9000平方米,勘探出墓葬迹象136座。其中一号墓为方形砖室墓,由主墓室、东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组成。墓葬通长24米,东西连耳室宽8米,残高2米。墓室用砖与隋代江都宫城用砖一致。 除墓志外,墓中还出土了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珍贵文物100余件(套)。其中一套蹀躞金玉带,不仅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也是古代带具系统最高等级的实物。 据两唐书的记载,至纯天珠,最高等级的玉带底色为紫色,整条玉带由十三块组成。有关出土文物的详细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做了进一步解释: 王巍:墓内出土的两颗牙齿鉴定为5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根据出土的“S故勰拐I”、十三环蹀躞金玉带、大型鎏金铜铺首及大量文官俑、武士俑、骑马俑等高规格随葬品,结合文献的记载,确认一号墓的墓主就是隋炀帝杨广。 与此同时,王巍介绍说,目前二号墓的墓主人身份也已经确定。 王巍:经南京大学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死者为大于56岁、身高约1米的老年女性。这座墓葬虽然没有文字信息,但是根据墓葬形制、墓内出土高等级随葬品和对人骨遗骸的鉴定,结合文献记载,判明墓主人是隋炀帝的夫人萧后。 据说,,隋炀帝生前是一位好大喜功的帝王,他死后所安葬的主墓室仅有6米多长,至纯天珠,8米多宽,仅从规模上看确实十分寒酸。而且,一般来说,皇帝死后下葬的陵寝被称作“帝陵”。尽管此次专家一致认定这是隋炀帝和萧后最后下葬的场所,却罕见地使用了“帝墓”这个称号。对此,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解释说,这是因为隋炀帝杨广是死于非命,所以只有墓地而没有陵墓: 王巍:如果是陵墓级的,应该有神道、石人、石马、石像,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应该说它还不是皇陵等级,因为他是亡国之君,所以我们虽然看到他的随葬品很精美,但是就规格等级都不是唐代的最高规格,所以对亡国之君,唐代进行这样一种礼仪,表明的是唐代统治者的一种态度。 而根据考古发掘,专家们还发现这座幕有被盗的痕迹。在西湖镇考古发现之前,扬州之前有一座隋炀帝陵。这座隋炀帝陵位于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是清代嘉庆年间的大学士阮元捐建,上世纪80年代以后,它曾经过多次整修,成为扬州著名的旅游景点。1995年还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那么这两座隋炀帝陵到底孰真孰假呢?扬州市文物局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回应说:“(那)是我们清代一位学者的考证,没有我们一个实际的考古发掘资料,它应该是一个历史纪念性的遗迹。” 既然真墓已无疑义,那么今后对隋炀帝墓的保护利用,专家们又有哪些建议?未来墓地的考古现场是否会对民众开放呢? 束家平:学者们一直建议要建立一个遗址的博物馆,在现场把这个博物馆展示出来,除了墓葬展示之外,我们希望出土的文物也能建立一个小型的博物馆展示出来,最终什么时间还有待文物部门决定,最终是一定会向民众展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