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墙上写下了这7个大字

一条古街,一条菊水,相依相傍,穿过千年。武义岭下汤,一个地处深山历经800年繁华留下无数传奇的地方,如今宛若世外桃源一般平静地沉睡在钱江源头的双源桥畔,至纯天珠,晓得它的人怕是已经不多了。

石梁架屋

近日,记者走进悠长的岭下汤古街平安街,伴随着脚步声在石子路上清脆的回响,细细聆听那古老岁月发出的轻诉。在这轻诉中,我们可以找到掩埋在历史尘埃中的那些传奇往事与绝伦的文化遗产。

岭下汤古街简介

岭下汤,又称“枣岩古里”,位于武义县中部大田乡境内,古村初成于元代,按船形分布,巧借两侧山体景观构景。据有关典籍记载:在900年前这里还是“箬叶丛生”的荒山僻野。南宋建炎年间(1128~1130),岭下汤的汤姓始祖默庵公自丽水碧湖迁来,结庐于枣岩之下,行医济世。自此人口繁衍,经济繁荣,渐成一方名镇。由于村址坐落在少妃岭脚和大殿岭下,故取名岭下汤,现有上、中、下3个村。

历史上,岭下汤为丽水通往武义、金华的要冲,人马川流不息、商业繁荣、人文荟萃,有小县城之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79师师部、235团团部曾设于此。建国后是中共新宅区委和区公所所在地。1992年以前是新宅区(下辖4个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岭下汤古街平安街长1000余米,古时沿街商铺林立,有字号者达40多家,食宿杂货一应俱全。古街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鼎盛于清代、民国和抗战时期,解放初期是附近乡村集市贸易中心。

古街上现存明清古建筑众多,街面结构完整,古色古香,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曾经的繁华

走入寂静而悠长的岭下汤古街,呼吸之间就可以感受到它的落寞,但细细端详街道两旁那些斑驳的招牌和褪了色的木排门,曾经店铺林立、人马川流不息的繁华景象,仿佛就在身边。

岭下汤古街名曰平安街,长千余米,初创于宋,成形于元,明清走向鼎盛。从古街北首往里走,汤和泰米行、汤恒泰酒肉杂货店、葆仁堂药店、唐记布店、源兴酒坊、唐瑞济树行……一连串老字号的店面房相继映入眼帘。古街的代表建筑“尔生旅馆”的招牌如今仍在风中摇摆,民国的时候,这里当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街上的商店多建于宋、元、明、清时期,俗称“三十六家”,实际上有四五十家,食宿杂货一应俱全。

古街与菊水溪相依而行,街道东侧的许多建筑在街面上看是两层,背后却是三层,底下一层有台阶可以直接下至水边埠头,十分方便。古街西侧店铺则多四合院落,因地势使然,室内地面高于东侧店铺二至三个台阶,形成西高东低的商业店铺格局。

岭下汤古街的商业繁荣,与历史上这里是丽水通往武义、金华的要冲息息相关。当年岭下汤聚集了诸如茶叶、靛青、药材等各种山货,经大殿岭到乌门,由乌门水路到丽水,入瓯江,销往温州沿海;温州沿海的客商则将海产品通过岭下汤行销到内地来;岭下汤方圆几十里山区的树木更是多数于秋季集中到古街旁,然后待来年汛期通过水路售卖到各地。

除了占尽地利,岭下汤商人行商还讲究人和。对于所谓的“兵不厌诈,商行诡道”,岭下汤人是极为厌弃的。老一代岭下汤行商人说,商品贸易也是人际交往,必须真诚相处,构建互信,生意才能做得长久,事业才能渐臻兴隆。为此,他们有一些长期信守的条规,比如不以次充好、不以低唱高,不欺负老人孩子、不欺负外商游客等。

有一次,岭下汤一位老板去买海货时,向3位温州客收购了一些白虾皮,由于计算有误,少付了温州客20个铜板。等到这位老板发现时客人已经走远,老板急忙追出门去,直追到大殿岭头才追上温州客,把少付的20个铜板交上。之后,那几位温州客就和这位老板交上了朋友,这位老板家成了收购海货的据点,生意也就越做越兴隆。

岭下汤古街的热闹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1993年撤区后,贸易集市转移至附近的古竹,喧闹的古街才渐趋冷清。

战争的洗礼

岭下汤东南有大殿岭,西南有少妃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分别通往宣平、丽水、温州的咽喉,堪称战略要地。近代史上,岭下汤频遭战争的洗礼。

在菊水边梅峰下的一堵墙上,至今仍保留着一幅据说只有阴雨天才可以看清的标语,它就是太平天国军队攻打岭下汤时留下的7个血书大字“长毛杀妖多多杀”。史载,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部进攻岭下汤,遭到当地地主武装阻挡。一位村民听说太平军是除恶救贫的好队伍,就自愿为太平军带路,打败了村中的地主武装。之后,太平军用7个地方豪绅之血,在墙上写下了这7个大字。

1979年,武义县政府筑亭保护这幅标语,1981年将其列为县文保单位。

抗日战争时期,武义县城及周边12个乡镇被日军侵占,县政府撤至大殿岭南侧的新宅办公,国民党军据险在岭下汤防卫,保住武义半壁江山。在生存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岭下汤村民宁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为驻军接济粮食、蔬菜,腾空房子让驻军居住,并有一些青壮年投军参加抗战。

据载,1944年9月15日,得知岭下汤驻军正在换防,兵力空虚,一支日军从武义县城出发,途经草马湖、古竹等地,轻易侵占了岭下汤。当时接防的国军79师235团先遣部队急行军抢占少妃岭和大殿岭的制高点。许多当地群众也帮着抢修工事。日军曾向制高点发起数次攻击,终因我军处于居高临下的地形不能得手。到下午2时,235团向敌军发起总攻,其中一颗炮弹击中在岭下汤三角明堂集队的日军,13名日兵应声倒下,血肉横飞。日军被袭之际,一架敌机奉命增援并投放香烟、食品和一些书信,有一包物品到了一棵二丈多高的大枸树树梢上。一名大佐眼看几名士兵爬树摘取不成,还被扭伤手足,就亲自上树,岂料老树枝丫松脆,他竟从树上跌落在溪坑的大顽石上,至纯天珠,脑浆迸裂一命呜呼。

老宅里的人生

都说岭下汤像条船,村落为船身,船桨峰为船桨,古樟树为船桅,原来村口还有廊桥飞架,村尾有拱桥卧波,菊水两岸成廊,村旁山坡古木成荫,人居环境十分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