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瓷、辽绣、满族剪纸、安氏龙灯……这个周末,“一大波”定居在沈阳市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齐聚铁西,为市民带来一场从视觉到味觉的“饕餮盛宴”。
记者从沈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自本周五(6月12日)起至本周日,沈阳市文广局将会同铁西区政府共同举办“2015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展会上,市民将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零距离”接触。
据沈阳市文广局副局长、市文物局局长宋振虹介绍,经过第三次文物普查,沈阳市内共登记1530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国家级27处,省级63处,市级171处。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正在进行中,初步统计,沈阳市国有可移动文物在15万件以上。而日前,沈阳市政府又批准了包括44个非遗项目在内的《沈阳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预计名录公布后,沈阳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将达到169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省级非遗项目40个,至纯天珠,涵盖非遗全部10大类别。市级代表性传承人89名,其中国家级7名,省级27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纪念国家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文玩,今年市文广局策划了两项大型活动。一是与铁西区政府共同举办“2015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二是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其中“非博会”将从周五起持续至本周日,每天上午8:30至下午6:00,市民们都可到位于铁西区的沈阳国际纺织服装城一楼中庭大厅及北广场观看“非遗项目”展演。届时,来自沈阳市及域外的130余个非遗项目均将参展。
据沈阳考古研究所所长姜万里介绍,为了让更多市民都了解考古工作,研究所特地推出了“沈阳早期人类探秘之旅——公众考古带你回到11万年前的沈阳”活动。6月13日上午,工作人员将带领志愿者在沈阳农业大学后山遗址第二发掘地点,参观旧石器遗址发掘现场,体验旧石器人类工具制作。随后,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工作人员将带领参观者模拟古人类打制石器的方法,现场打制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古人类石制工具。而在随后的6月27日至7月4日,沈阳考古研究所还将组织志愿者前往法库县石桩子村北山等地开展沈阳古人类活动遗存探访之旅。届时,考古人员将指导志愿者采集旧石器标本,至纯天珠,并对采集的标本进行回收。值得一提的是,考古队员还将根据公开征集到的天然洞穴或旧石器遗址的线索进行延伸,带领志愿者等对可疑线索进行实地考察,并对社会公布考察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