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八塔台墓地目前共发掘墓葬110余座,发掘工作仍在进行,清理墓葬型制既有晚期的没有封土的墓葬,亦有早期的多座带封土的墓葬。出土各类随葬器物200余件,出土器物包括铜器、玉器、石器及陶器,陶器数量为大宗。
发掘工作自始至终均利用考古工地数字平台对获取资料进行全面录入和管理。期间,利用AgisoftPhotoScan软件对每个墓葬及其它遗迹进行三维建模,立体还原发掘过程。基于三维模型绘制平、剖面图,利用考古测量仪精准绘制墓葬总平面图及单个墓葬位置图,对墓葬中的随葬器物进行打点定位,精确记录其在墓葬中的位置等多项工作。同时,还大量采集墓葬、活动面、地层等遗迹单位中的浮选样品、环境分析样品、测年分析样品,为以后的分析研究、年代测定提供可靠的系列样品。
随着发掘进程的深入和细致,八塔台墓地清理一处封土墓群。本群墓葬位于探方TN1E3东南部,分别由两组八座墓葬组成。依据地层及墓葬间的叠压打破关系判断,第一组墓葬年度略晚于第二组墓葬年代。由于墓葬间相互叠压和打破,墓上封土多不完整或只残留部分,残留封土最高1.20米,最矮仅有0.40米。封土平面形状均呈椭圆形,至纯天珠,剖面形状则为弧形(拱顶形),从剖面可辨明封土由多层不同颜色的砂性粘质土逐层拍打夯筑而成。最外一、二层封土多掺和石子加以拍打夯实。本群墓葬的显著特征是:整个墓群从上至下由两组墓葬相互叠压构成,最终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大土墩。每座墓葬均有独立的封土,封土下面均有墓坑,墓葬形制既有单人葬墓,亦有合葬墓。墓主骨骸基本无存,墓坑中有的有随葬器物,有的没有随葬器物。随葬陶器基本组合为鼎、罐、盘,同时还有少量青铜器及玉器随葬。随葬器物的多寡及有无,或体现了墓主人的贫富等级差别。
多数墓葬均有墓上“标志”。均位于封土东侧(头端)位置,推测墓上原立有木质桩(柱)的标志,“标志”留下的痕迹仅有“柱洞”,贵州文玩,“柱洞”平面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在0.40米~0.25米之间,残留深度0.50米~0.10米。封土下墓坑平面近长方形,墓口长度多在2米以内,宽度在0.60~0.80米之间,墓坑最深的达到1.50米,最浅的只有0.40米。墓向均为东西向,多在250°至300°之间。第一组由四座墓葬构成,墓号分别为M70、M79、M87、M89。
M70封土及墓上标志残留柱洞
M70封土堆顶部及周围多已被扰,系最后封土后形成。封土由外至内可分为五层,从残留封土观察,每层封土均呈圆弧形堆积,且每层封土均拍打夯实。该墓墓坑狭小,无随葬器物,人骨亦无存,初步推测其葬式为二次葬。
M79
M79随葬陶器
M79位于M70北侧,封土顶部被扰,封土由外到内可分为九层,封①层至封⑤层呈凹弧形堆积,封⑥层至封⑨层近水平状堆积,每层封土均拍打夯实。根据发掘情况判明:M79存在二次封土现象,封⑥层至封⑨层为第一次封土的遗存,而封①层至封⑤层为埋入M70后再次封土后形成。M79墓口略大于墓底,墓圹东端略窄,西端稍宽,墓底中部北侧随葬陶鼎、陶罐和陶盘。
M87位于M79东北侧,其封土不存。墓坑被M79打破,无随葬器物。
M87全景
M89全景
M89随葬陶器和铜器
M89位于M79北侧,墓圹南北两侧残留少量封土,被M79和M87同时打破。墓底头端北侧随葬玉耳玦,近脚端南侧分别随葬陶鼎、陶盘、陶罐及铜管形饰,墓底南侧残存少许人骨痕迹。
第二组墓葬位于第一组东南部,第二组亦由四座墓葬组成。墓号分别为M90、M91、M92、M113。
M90全景
M90随葬铜器和陶器及人骨痕迹
M90封土周缘多已被扰,西端有部分封土压在南壁下,从平面可以划分为三层。墓底头端南侧随葬铜削,中部南侧随葬陶盘,脚端随葬陶罐,墓底中部残留下肢骨骨痕。
M91位于M90东侧,封土大部份被扰动破坏,西北侧部份封土压在南壁下,从封土剖面可划分为三层。其墓圹已被破坏。
M92全景
M92位于M90北侧,被M90叠压打破。根据发掘情况判明:该墓为一座“分次埋葬合葬墓”。M92封土周缘多已扰动,经解剖后确认其封土可划分为十一层。该墓亦存在二次封土现象,封①层至封⑥层系M92-1埋葬后形成,封⑦层至封(11)层为M92-2原有封土。封土东端亦有明显的墓上“标志”留下的“柱洞”痕迹,且先后有三次“标志”痕迹,分别编号为D1、D2、D3。D1为92-1“标志”痕迹。D2为92-2“标志”痕迹。D3为最早的“标志”痕迹。
两座墓坑分别编号M92-1、M92-2。M92-1在墓底中部残存少量人骨痕迹,两座墓坑内均未发现随葬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