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定海厅志》冢墓条载赵王墓

“孙嗣显华”四字残碑

笔者于日前在定海双桥街道田野调查中发现一座疑似宋代墓葬,该墓葬尚有墓牌坊残件露于地表,遗址附近尚有与墓主信息相关的残碑等相关物品。经初步文献分析和村民走访,极有可能为舟山目前仅存的宋代皇家宗室墓葬“赵王坟”。

“赵王坟”墓葬最早出现于康熙《定海县志》,宋、元、明各代的相关地方志均未有记录。康熙《定海县志》中的“紫微岙图说”记载:“相传此岙比屋而居,土风淳厚,田地肥沃,今乃其遗俗。东有赵王坟,赵王在宋代,今无考。”虽然该志书在《紫微岙图》中标注了大约位置,但由于位置标在了宋代参知政事应亻繇墓的对面,致使后人无法在浦东岙寻访得知。

该墓址位于现紫微社区东面、浦东村北面,与康熙《定海县志》标注位置相隔一个小山口,直线距离大约500米。山地主人侯文龙夫妻讲述,该山地向为其家族所有菜地,对于地下可能墓葬的来历自古未有传说,解放前附近尚有两个石狮,墓地未在“农业学大寨”期间遭受风波。侯姓据说于明万历年间由鄞县姜毛山迁来,由此断定该墓葬应早于明代。

墓地附近发现的四字残碑为“孙嗣显华”,笔法遒劲,功力不凡,且“孙”字明显小于另三字。宋代建国之初,宋太祖分封兄弟,并亲书玉牒,确定三派子孙十四字辈,魏王赵廷美派系字辈为: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古、光、登。“孙嗣显华”四字可能表示墓主孙辈衍“嗣”字,墓主的父辈(尊称“显”)衍“夫”字而前为“华”字。据《宋史》卷235《宗室世系表》载,赵廷美第三子赵德彝的六世孙为赵华夫,其子赵时觀有二子若鎕、若稵,赵若稵有子名“嗣埻”,这些信息可以与四字残碑相印证。光绪《定海厅志》冢墓条载“赵王墓”,在城西三十里照墩,讳字无考,现可推断该墓主应为赵廷美八世孙赵时觀。

从宋太宗开始,赵氏宗室就被圈养在汴梁城内。虽然授予崇高的虚职并广赐宅田,但并不允许他们参与朝政,并且严厉杜绝他们与外臣的各种往来。后随宗室的队伍越来越庞大,西京洛阳和南京应天(商丘)也成为圈养宗室们的卫星城市。“靖康之耻”发生后,世居三地的宗室基本被金国一网打尽,少数得以随高宗逃往南方,地处浙东的昌国也成为皇族散居地。南宋一代,通过参加宗室单独科举考试等方式,赵与棏、赵时慄、赵时恪、赵时慥、赵时悟、赵汝珽、赵崇、赵崇佾、赵必(日更)、赵必(日从)、赵必成、赵若诫、赵若諘、赵时(火吉)等相继自舟山中进士,使得舟山一跃成为东南名邦,著名学者陈著就说:“吾闻滃洲好学舍,兵后弦歌尚存鲁。”这些赵姓宗室后人分别为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魏王赵廷美的后代,赵氏一门三派汇于昌国,是舟山宋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笔。

清代朱绪曾所撰《昌国典咏》里咏紫微岙诗一首:“康王曾驻紫皮云,浦水今犹两派分。玉牒赵坟无麦饭,纸钱罗拜夏参军。”这与山地主人侯文龙所说相同,侯氏家族从未发现有该墓后人前来祭祀。据笔者现场观察和侯文龙等所说,该墓很可能未经盗掘,封土之下估计尚完好。舟山自唐代设县以来,历经多次海禁与平墓运动,古代墓葬已经寥寥无几,如能通过有关部门的考古加以证实,那么这座“赵王坟”很可能成为舟山宋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之一。

“赵王坟”墓葬最早出现于康熙《定海县志》,宋、元、明各代的相关地方志均未有记录。康熙《定海县志》中的“紫微岙图说”记载:“相传此岙比屋而居,土风淳厚,田地肥沃,今乃其遗俗。东有赵王坟,赵王在宋代,今无考。”虽然该志书在《紫微岙图》中标注了大约位置,但由于位置标在了宋代参知政事应亻繇墓的对面,致使后人无法在浦东岙寻访得知。

该墓址位于现紫微社区东面、浦东村北面,与康熙《定海县志》标注位置相隔一个小山口,直线距离大约500米。山地主人侯文龙夫妻讲述,该山地向为其家族所有菜地,对于地下可能墓葬的来历自古未有传说,解放前附近尚有两个石狮,,墓地未在“农业学大寨”期间遭受风波。侯姓据说于明万历年间由鄞县姜毛山迁来,由此断定该墓葬应早于明代。

墓地附近发现的四字残碑为“孙嗣显华”,笔法遒劲,功力不凡,且“孙”字明显小于另三字。宋代建国之初,宋太祖分封兄弟,并亲书玉牒,确定三派子孙十四字辈,魏王赵廷美派系字辈为: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古、光、登。“孙嗣显华”四字可能表示墓主孙辈衍“嗣”字,墓主的父辈(尊称“显”)衍“夫”字而前为“华”字。据《宋史》卷235《宗室世系表》载,赵廷美第三子赵德彝的六世孙为赵华夫,其子赵时觀有二子若鎕、若稵,赵若稵有子名“嗣埻”,这些信息可以与四字残碑相印证。光绪《定海厅志》冢墓条载“赵王墓”,在城西三十里照墩,讳字无考,现可推断该墓主应为赵廷美八世孙赵时觀。

从宋太宗开始,赵氏宗室就被圈养在汴梁城内。虽然授予崇高的虚职并广赐宅田,但并不允许他们参与朝政,并且严厉杜绝他们与外臣的各种往来。后随宗室的队伍越来越庞大,西京洛阳和南京应天(商丘)也成为圈养宗室们的卫星城市。“靖康之耻”发生后,文玩,世居三地的宗室基本被金国一网打尽,少数得以随高宗逃往南方,地处浙东的昌国也成为皇族散居地。南宋一代,通过参加宗室单独科举考试等方式,赵与棏、赵时慄、赵时恪、赵时慥、赵时悟、赵汝珽、赵崇、赵崇佾、赵必(日更)、赵必(日从)、赵必成、赵若诫、赵若諘、赵时(火吉)等相继自舟山中进士,使得舟山一跃成为东南名邦,文玩,著名学者陈著就说:“吾闻滃洲好学舍,兵后弦歌尚存鲁。”这些赵姓宗室后人分别为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魏王赵廷美的后代,赵氏一门三派汇于昌国,是舟山宋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