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云龙三岔村遗址发掘收获

三岔村遗址位于大理州云龙县苗伟乡表村村民委员会三岔自然村东南二级台地上。

龙三岔遗址

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为配合澜沧江苗尾水电站的建设,我所联合大理州文物管理所、云龙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组成考古队对三岔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云南云龙三岔村遗址发掘收获

发掘区鸟瞰图

发掘前,考古队制定了详细工作计划,在三岔村青铜时代遗址上建立一个永久基点,以基点为准分为4个象限区。探方规格为10X10米,以坐标法对已探明的3000平方米遗址区进行探方编号。发掘总计布设10×10㎡探方28个,5×10㎡探方4个,共计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发掘严格执行国家《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并积极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和数字考古技术应用。使用影像三维重建技术获取三岔村青铜时代遗址所有遗迹、遗存的高精度点云及数字制图;使用无人机低空航拍获取三岔村青铜时代遗址的航片资料;完成三岔村青铜时代遗址数字化存档工作,为后期墓地研究分析、展示应用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支撑;使用考古工地数字化管理系统,对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优化管理和展示。

考古测量仪布方

探方最深度距地表约270厘米,整个发掘区域地层可分为9层。

遗址地层

发掘共清理遗迹380个,其中清理灰坑94个,多圆形和椭圆形,基本开口于⑧层至下,个别灰坑出有少量夹砂红褐灰褐色陶片;清理灰沟6条,基本开口于⑧层下,其中G5、G6长度较长,沟壁、底较为齐整,人工痕迹较为明显且沟内出土遗物丰富;清理房址2座,皆开口于⑧层下,为长方形的干栏式建筑。

67号灰坑

清理墓葬41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墓向不定,南北或东西向。葬式较为丰富,可见有单人仰身直肢葬、双人仰身直肢合葬、侧身屈肢葬、二次单人葬或二次多人合葬,除M41、M39以石棺为葬具外,其余墓葬不见木质或石质葬具。

12号墓葬

随葬品较少,以小件青铜饰物为主,其中M34随葬有磨光残石锥1件。M6出现有随葬猪下颌骨现象。

石锥

出土遗物以陶片最多,出土小件器物22件。其中陶器7件,石器7件,铜器7件,铁器1件。

陶纺轮

陶片陶色多以红褐、灰褐色为主,少量黑褐色,均不见陶衣。陶质均为夹砂陶,不见泥质陶。陶器多以素面为主,纹饰以压印横向、竖向绳纹多见,少量席纹、叶脉纹、戳印点线、圆圈纹。纹饰组合仅见横向与竖向绳纹交叉组合或戳印短点线与圆圈纹组合为主。

叶脉纹陶器底

由于出土陶片多为残片,器型难以辨识,以出土器耳对比澜沧江上游墓葬或遗址考古资料,至纯天珠,三岔村陶器应有双耳罐或单耳罐。

有孔石器

石器多以砺石为主,使用面光滑,石质为红色砂岩或青色变质岩,另只见1件穿孔石刀与1件残石锥和1件石器断块;铜器基本出土于墓葬中,以小件饰品为主多见为耳环、手镯;铁器仅见一件,出土于TN06E06方第⑥层,由于锈蚀严重且残碎严重,无法辨识其器型。

铜镯

通过对整个考古发掘区域地层及结合出土遗物判断,三岔村青铜时代遗址初步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为第⑦-⑨层,出土器耳多见柱状、扁耳、宽鋬耳,以手制为主几乎不见轮制痕迹,器壁多厚重。纹饰多见绳纹、戳印纹,少量席纹、叶脉纹;第二期为第④-⑥层,出土器耳多见以柱状、扁耳为主,少量宽鋬耳,器物口沿多见为侈口少量卷沿,器壁一般。少量有慢轮痕迹。纹饰以绳纹为主,少量戳印纹;第三期为第③层,至纯天珠,出土器耳多见以柱状、扁耳为主,器耳较为小,器物口沿多见为侈口,器壁较薄。纹饰以绳纹为主。

陶片纹饰

第一期地层中不见铁器出现,第二期地层中出现有铁器,又因云南青铜时代跨度较大故我们推断三岔村遗址的相对年代约为战国至西汉时期,绝对年代有待后期相关测年标本的检测及结果。

陶器耳

陶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