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章泽(前排右四)参加三星堆发掘时的合影。
繁盛的三星堆文明
开启它的寻根朔源之路
从四川大学毕业后的刘章泽回到了德阳,继续从事他的专业工作,也先后参与了数次三星堆的发掘。从发现到发掘,再到了解研究,曾经繁盛的三星堆文明渐渐的显露在刘章泽的眼前。
“金沙遗址给我们解决了三星堆文明衰落后的去向,那三星堆文明的源头又在哪里?”刘章泽开始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9年,桂圆桥遗址的发现,解决了三星堆来源的问题。”
最早发现桂圆桥遗址线索的是什邡市文管所所长杨剑。当时他和队员们在乡村做着“三普”调查工作,当他们来到回澜镇玉皇村的一处待建工地时,地面上随处可见的陶片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当中的一些陶片与三星堆遗址早期文化遗存出土的陶片相似。
杨剑认为,什邡距离三星堆仅20公里,文玩,作为古蜀王国所在地的三星堆,不可能对什邡没有影响。而且之前在什邡马井、隐峰两地也发现过商周遗址。
关于桂圆桥的情况,杨剑立即向四川省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工作站汇报,请求派技术人员到什邡帮忙考古调查。然而事情并非很简单,因为这里的待建工地是投资8亿元的烟厂。不过,在政府的支持下,杨剑用一个多时间拿出了调查报告,原来在待建工地东部有一古河道,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古河道的南部和西部地势较高处。
为了进一步探明该遗址的文化性质,考古人员进行了试掘,挖出了大量夹砂陶及泥质陶,其器型与三星堆一期文化器类相同或相近。这让考古队员十分的兴奋。杨剑向时任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雷雨做了汇报,雷雨又邀请了省考古院考古队队长孙智彬来现场。孙智彬一句“应该是5100年前的陶器,可能是成都平原最早的”让杨剑等人更加的兴奋。
经过与烟厂企业的协商,最终考古队员在这片待建工地上开始了发掘。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考古系的学生以及陕西、绵阳等地的专家共10人加入到了考古队,最终形成了40人的一支队伍。
经过发掘整理,桂圆桥遗址共包含了新石器、商、西周、汉代、晋及宋代六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同时,专家一致认为桂圆桥遗址早于三星堆一期——宝墩文化,为宝墩文化源头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探寻三星堆文明来源路线
发现桂圆桥遗址3年后,2012年11月,又在什邡市元石镇箭台村的金河南路施工中发现文物,不过当时只是由德阳市考古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但两年之后,德阳和什邡两地对这里进行一次勘探,发现了30处遗迹。
2014年末和2015年初,刘章泽带队对勘探区域进行了试掘,陆续发现出不少的陶器。刘章泽介绍,据初步统计,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陶器类型70%在箭台村遗址有所发现。而箭台村遗址也是三星堆遗址外三星堆文化分布面积最广,出土遗物最丰富,延续时间最长,聚落等级最高的遗址。
在箭台村遗址Ⅵ区出土的红褐色夹石英粗砂陶圈足、折沿盆口沿等与什邡桂圆桥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期的陶质陶色和形制相同。而桂圆桥遗址是目前成都平原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其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遗存早于三星堆一期(宝墩)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什邡境内还发现有介于桂圆桥遗址一期与三星堆遗址一期之间的文化遗存:2014年发掘的什邡静安村遗址发现略晚于桂圆桥一期的遗存,2013年发掘的星星村遗址发现稍早于三星堆一期的遗存。这说明桂圆桥一期人们从山区进入平原后,到达三星堆之前的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什邡地区。
“后来桂圆桥遗址一部份人迁移到三星堆,一部分人则继续留在什邡。”刘章泽说,正是这部分人的迁移,才创造出了后来的三星堆文明。
那什邡的古蜀先民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几年来,刘章泽和其他的考古人员一直在寻找答案。他介绍,发掘者对桂圆桥一期人们进入成都平原路线进行了探讨,认为成都平原目前最早的文化是来自西北的仰韶文化晚期类型,传入路线有两条:第一条路线应该是来自西北的人群,“沿白龙江流域南下,过松潘草原,进而到达今茂县、汶川、理县等地”,再顺岷江而下,进入成都平原;另一条路线则是沿白龙江进入白水江再转金牛道进入成都平原,而这一路如果沿干流嘉陵江一直南下,便是泛哨棚嘴文化的分布区。桂圆桥遗址中第一期遗存中的陶器特征与营盘山较为相似,贵州文玩,而什邡和茂县仅九顶山一山之隔,文玩,所以桂圆桥一期的人们从第一条路线进入成都平原的可能性更大。
提出此观点后,刘章泽等考古人员围绕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2016年8月19日,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什邡市博物馆组织召开的“翻越九顶山,寻路桂圆桥”座谈会上,来自茂县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余友强先生展示了他在筲箕塘发现的石斧。
该石斧两端大小不一,其中一端较大,扁平光滑,呈现椭圆形。座谈会上,刘章泽拿着这块来自九顶山的石斧爱不释手。“这个石块有很明显的人为痕迹,至少说明了筲箕塘这个地方有人类活动过。”
针对迁移路线问题,2016年10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什邡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鸭子河和石亭江上游区域进行考古调查,在什邡洛水镇洛城村石亭江出山口河流冲积地层中发现桂圆桥时期陶片,说明石亭江上游峡谷地区可能存在桂圆桥时期遗存。
“桂圆桥一期人们进入平原的路线,应该是翻越九顶山后沿着石亭江上游峡谷进入什邡。”刘章泽介绍,在九顶山筲箕塘发现的石斧和什邡洛城村采集点河流冲积地层中发现的桂圆桥时期陶片,为研究桂圆桥文化的来源及路径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同时,生业形态也表明桂圆桥一期人们是刚从山区直接进入平原。根据桂浮选结果分析,桂圆桥一期的样本显示其生业形态与川西高原相近,粟、黍的搭配种植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刘章泽说,桂圆桥遗址一期、三星堆遗址一期(宝墩)文化到三星堆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脉络是十分清晰的。上述系列发现表明,箭台村遗址是蜀人从山区到达平原后,从桂圆桥遗址第一期开始发展到三星堆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它是与三星堆遗址并行发展的,而不是受三星堆遗址辐射产生的。
(图由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