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一年一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举行。会议揭晓了“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6个入选项目与6个入围项目。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与襄汾县文化局共同主持发掘的山西襄汾陶寺北两周墓地,因为研究春秋时期墓葬结构、墓祭制度提供了新材料和重要信息,获得“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入围项目。
陶寺北两周墓地位于襄汾县县城东北约7公里处的陶寺村北,前几年因盗墓被发现。墓地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从目前发掘情况推测,墓葬数量近万座,时代从两周之际延续到战国时期,由早到晚从西北向东南排列。考古队从2014年至2018年9月,分两区进行了4次抢救性发掘。
2区位于墓地西北部,发掘面积约5600平方米,清理完成墓葬213座。其中大中型墓葬7座,至纯天珠,文玩,均为竖穴土坑墓,时代多为春秋早期,清理祭祀坑87座。因大中型墓葬均被盗掘,,仅残留有铜鱼、铜铃、铜饰件、铜翣、陶珠、海贝、蚌贝、蚌珠等小件。该区发掘规模最大的墓葬是M2009、M2010,东西并列,相距约8米,是一对夫妻异穴合葬墓,在其周围发现有30余座动物祭祀坑。此外在M2010墓口北部还发现玉石祭祀遗存,出土有石圭残片和少量玉璧、玉环。
3区位于墓地中部,发掘面积约1300平方米,清理墓葬26座,时代多为春秋晚期。主要发现有中型铜器墓4座,出土铜器有鼎、豆、敦、盘、匜、舟等。其中的M3011是陶寺北墓地迄今发掘最重要的一座大型积石墓,出土的随葬品有铜礼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等200余件套,棺内随葬少量玉器。重大发现是在1套编钟上发现有大量铭文,其中1件甬钟上可见有“卫侯之孙申子之子书……”等177字刻铭,可确定该编钟与卫国有关。此处所发现的鼓座,底径约85厘米,鼓身由三条蟠龙相互缠绕,龙首昂起口衔承接鼓柱的圆筒,这在同时期墓葬中很少发现,彰显着墓主人较高的身份地位。
“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6个入选项目分别为:广东英德市青塘遗址、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四川渠县城坝遗址、河北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
山西襄汾县陶寺北两周墓地与西藏申扎县尼阿底旧石器时代遗址、甘肃宁县石家东周墓地、新疆奇台县石城子遗址、江苏张家港市黄泗浦遗址、医巫闾山辽代帝陵一起进入入围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