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配合湖北省首批省级考古大遗址公园的建设,加大对禹王城遗址的保护力度,2015年3月开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冈市博物馆、黄州区博物馆组成专题考古队,对禹王城进行全面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并在室内进行了资料整理。通过对城址5公里范围内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地形地貌进行系统调查,基本查明了城址周围遗址、墓地的分布状况,探明了城址的结构与布局,确定了城址的始建、使用、修补和废弃年代,判定了城址的性质。
禹王城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禹王街道办事处,地处黄冈市城区西北部。西距长江3.7公里,西北距武汉市城区约65公里。据相关文献记载,禹王城是东周时期楚国的军事重镇、秦汉时期衡山郡的郡治和衡山国的国都,也是晋代邾县的治所。湖北省人民政府于2002年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调查钻探表明,禹王城的城墙用泥土夯筑,虽经几千年的风雨剥蚀,人为动土破坏,城址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从目前的地表观察,城址四周的城墙仍高于城内外地表,凸显地面的城墙保存较好,城垣形状清晰可见,尤以南垣、东垣保存最好。暴露在地面的城垣横剖面呈梯形,高约3~7米,面宽11~15米,底宽24~35米。城址东垣、南垣和北垣外有护城河环绕,护城河明显低于城内外地表,南垣、北垣外的河道仍然碧波荡漾。西垣临近长江,未发现护城河迹象。东、南、北城墙外的护城河距城垣很近,紧邻城外的墙基。护城河口宽24~50、底宽24~48米。
城址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1691、东西宽654米,城墙周长4446米,城址面积1105914平方米。
城的西北、西南、东南拐角呈直角,东北角呈45度切角。城墙的西南拐角和东南拐角外各有一座大型夯土台基与拐角相连。西南角台基体量最大,台基呈南北向,长约20~30米,宽15米左右,夯土台基略高于城墙约1~2米。东南角台基略小,长约15~20米,宽10米。西北拐角外地势较高,也可能有夯土建筑台基,但被民房覆压。城垣拐角外的夯土台基可能与军事烽火、瞭望观察之类设施有关。
钻探发现东、南、西垣中段及东北切角各有1处缺口是城址的城门遗迹。其中犹以东、南城门遗迹破坏较小,保存较好。东城门遗迹宽约20米,门道内南、北则各有一个用褐黄土夯筑的门墩,门墩与城垣不在一个立面上,门墩东、西长度比城垣宽度短5米。门墩长22.5米,宽4米。门墩将城门分隔成三个门道,中间门道宽8米,两侧门道宽4米。在中间门道内发现有零散的黑灰色路土,厚约0.3米。两旁侧门门道内,紧靠城垣发现有排水沟由城内流向城外护城河。
城内发现了四条残断的道路,其中一条道路由南城门通向城内。残长约44、宽5、厚0.1~0.3米。路土呈黑灰色,质地致密坚硬,似千层饼起层,探铲提取的土样呈粉沫状。
城内外钻探发现房屋建筑夯土台基17座,其中城内14座,城外3座。17座台基的形状多呈曲尺形,次为正方形,只有一座是“凸”字形。台基的面积最大者约3508平方米,位于城内东南部。面积最小者100平方米,位于西城门北侧,应是城门的附属建筑。从城内台基分布的情形来看,大型建筑台基都分布在南部,个别台基有壕沟环绕,台基之间有道路相通,大型台基可能是“宫殿”、衙署之类建筑遗存。城内东北部发现有大面积红烧土遗迹,局部红烧土堆积厚1米左右,在红烧土堆积的西、南部发现大量水井,这些迹象表明,城内东北部应是作坊区。城内西北部建筑台基的体量较小,但分布密集,极有可能是居民区或市,从城内发现的遗迹分布看来,禹王城内的城市布局和功能分区比较清楚。
城址周围分布有多处东周、汉代的聚落遗址,遗址主要分布在城外的东部、南部与北部,而又以南部分布最为密集,这些聚落遗址与城址是一个有机相联的整体。在城外的北部、东部、南部发现24处墓地,其中东周墓地7处,贵州文玩,东周、东汉墓地6处,东周、宋代墓地1处,东周、明代墓地2处,西汉墓地6处,东汉墓地2处。这些墓地应是当时禹王城居民故去后的埋葬。
调查、勘探工作结束以后,为了解决城址的始建年代、使用年代、修补年代与废弃年代,考古队利用禹王城东城墙已存在的断面对城垣进行了解剖。为了解城内不同时代文化堆积层的厚度和文化属性,在城内中心选择当地村民动土形成的剖面,文化堆积保存较完整的部位进行了试掘。
东城垣解剖的探沟呈正东西向,东西长35,南北宽3米,横跨城墙、城外护城河与城内文化堆积。探沟内地层划分为13层。第1~6层分为近现代、明清、宋元、五代、唐代、魏晋时期的文化层,第7层是西汉文化层,第8层属西汉城垣夯土墙体。第9~11层为东周文化层,第12层属东周城垣夯土墙体。第13层是早于东周城垣的文化层。
东城垣解剖的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为解决禹王城的始建年代提供了有力证据。残存的东周城垣墙体用褐、黄、灰土夯筑,横剖面呈宽梯形。宽4.4~25、高3.8~5.25米,文玩,是城垣墙体的下半部份。从出土遗物器类分期来看,叠压墙体的第11层为春秋中期晚段,第10层属春秋晚期,第9层为战国早期。由此确定禹王城的始建年代当在春秋中期晚段。而城内外探方底层的出土遗物也全属春秋中期晚段,与城墙的始建年代相吻合。
到了战国晚期,禹王城已经废弃。西汉初年,人们利用了春秋中期晚段的城墙,对城垣进行修补、修筑加高,形成了西汉时期的城邑。西汉城垣直接叠压在春秋中期晚段的城墙之上,城垣夯土呈黄灰色,夹少量褐色锈斑点,经夯打,夯土内包含的全部是东周时期的遗物。西汉城墙残存高度1.65、东西宽4.2米。城内外西汉时期文化层出土的遗物从西汉早期一直延续到西汉晚期,证明禹王城废弃在西汉晚期。
城内的文化堆积从地表至生土厚约1.~1.6米。在城内试掘的六个5×5米的探方,依据土色土质和包含物的不同,划分为6层。第1层是近现代堆积,第2层为汉以后的文化层,第3层属西汉文化层,第4层为战国文化层,第5层是春秋晚期文化层,第6层为春秋中期晚段文化层。六个探方内还清理出灰坑13个、灰沟2条、水井2口。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