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在他的家乡余杭良渚镇一带分别对良渚棋盘坟、横圩里、茅庵前、古京坟、荀山东麓以及长明桥钟家村等遗址进行了试掘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贵州文玩 2019-01-10 00:40 我要评论( )

1936年12月-1937年3月 在西湖博物馆工作的施昕更先生,在他的家乡余杭良渚镇一带分别对良渚棋盘坟、横圩里、茅庵前、古京坟、荀山东麓以及长明桥钟家村等遗址进行了试掘,并出版《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一书。施昕更先生的发掘成为良渚遗

1936年12月-1937年3月

在西湖博物馆工作的施昕更先生,在他的家乡余杭良渚镇一带分别对良渚棋盘坟、横圩里、茅庵 前、古京坟、荀山东麓以及长明桥钟家村等遗址进行了试掘,并出版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 化遗址初步报告》一书。施昕更先生的发掘成为良渚遗址考古和良渚文化研究的发端。

1959年

夏鼐先生在长江流域考古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

1963年

浙江省文管会在安溪苏家村遗址西部进行发掘,揭露面积300多平方米。与此同时还调查发现了黄泥口、扁担山等遗址。

1981年

对吴家埠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共清理马家浜文化墓葬8座,良渚文化墓葬20座。这是良渚遗址群内第一次较规模的考古发掘。

1986年

为配合良渚文化发现50周年纪念会的召开,在反山的西部发掘了660平方米,至纯天珠,共清理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11座,出土各类文物1200余件(组),并且第一次发现了良渚文化完整的神徽图案。在良渚发现50周年会议上,至纯天珠,王明达先生提出了“良渚遗址群”的概念,并公布“已知的地点多达四、五十处”。

1987年

在余杭安溪瑶山遗址发掘了12座良渚文化大墓,出土各类文物707件(组)。除此之外,贵州文玩,还揭露出一座在平面上呈内外三重土色结构、边缘砌有石头护坡的覆斗形祭坛遗迹

1987年及1992-1993年

通过对反山东侧莫角山遗址的发掘,我们认识到这一面积30万平方米、相对高度10米的大型土台,是良渚文化人工营建的大型台基。

1988-2001年

陆续对庙前遗址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3850平方米,使我们较为全面的了解了良渚遗址群东部(良渚古城郊区)的一处村落遗址的面貌。

1991年

在西去反山仅2千米的余杭瓶窑汇观山上,又发掘了一座与瑶山相类似的祭坛和4座良渚文化大墓。

2006年

余杭瓶窑葡萄畈遗址发现类似城墙的遗迹,以此为线索,经过2007年近一年的钻探调查与发掘,最终发现并确认了东西约1700米、南北约1900米,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田野考古二等奖、田野考古一等奖。

2007年

对良渚古城进行了持续10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最终确定良渚古城是一处包括8平方公里范围的核心区域、占地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超大型城市系统

2008年

杭州市余杭区临平架山遗址发现了由6个相邻的环濠组成的良渚文化聚落遗址,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

2009年-2011

州市余杭区临平的茅山南麓发掘揭示出了一处典型的良渚文化中晚期山前聚落遗址,居住区和墓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外围为面积达5.5万平方米的稻田区,反映了良渚文化发达的稻作农业经济。

2015年

2015年良渚外围水利系统的发现,标志着我们对良渚遗址的观察视野进一步扩大。良渚古城及外郭结构的发现,使我们充分意识到古城并非一个能自给自足的聚落,其周边稻作农业调查表明,古城周边附近都没有稻田分布,有越来越多的线索显示:城内居民身份不是直接生产稻米的农民,而很可能是各类工匠。

2016年

水利系统的调查和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田野考古一等奖。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叶县孙家岗遗址考古发掘获重要发现

    叶县孙家岗遗址考古发掘获重要发现

    2019-01-09 23:02

  • 开封市文物工作队在西区发掘一处清代遗址

    开封市文物工作队在西区发掘一处清代遗址

    2019-01-09 23:01

  • 湖北孝南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 距今四五千年的陶鼎足出土

    湖北孝南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 距今四五千年的陶鼎足出土

    2019-01-09 22:58

  • 建筑构件有筒瓦、板瓦、青灰砖、灰砖、火山岩石块等

    建筑构件有筒瓦、板瓦、青灰砖、灰砖、火山岩石块等

    2019-01-09 22:52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