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山东济南历城发现战国大型墓葬和周代木构水井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贵州文玩 2019-01-09 22:34 我要评论( )

为配合济南市新东站片区安置房建设工程,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于2016年8月至12月对历城区鲍山街道梁二村发现的两座战国墓和两座周代木构水井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M1形制为甲字形竖穴土坑积石木椁墓,开口距地表约1米,方向185。其东侧上部填土被破坏,中部被破

为配合济南市新东站片区安置房建设工程济南考古研究所于2016年8月至12月对历城区鲍山街道梁二村发现两座战国墓和两座周代木构水井进行抢救发掘

M1形制为“甲”字形竖穴土坑积石木椁墓,开口距地表约1米,方向185°。其东侧上部填土被破坏,中部被破坏至椁室底部,西部保存较好。墓道残长12.75、残宽7~9米。墓室口长22.85、残宽21、至二层台深5.8米。墓室四壁自开口至二层台呈4级台阶状内收,墓道两壁亦呈台阶状内收。台阶加工较为规整,均先涂抹一层浅灰褐泥土,再刷以白灰。填土最下为一层较纯净黄褐土,其上为灰褐夹黄褐斑花土,层层夯筑而成,四周较中部略高。夯窝平面呈圆形,圜底近平,直径3至5厘米、深1厘米、夯层厚10至30厘米。据残存部分推测,墓道填土先于墓室填土夯筑,先在墓道北端与墓室相接处用填土夯筑成台阶以连通墓室南壁东西两侧台阶,然后再填封墓室。墓室最下层填土之上的东南、西南角各有一只殉狗。椁室宽5.35、长6.5、深2米,其内四周以大型石块垒砌,石块间填以卵石和蚌壳。椁室被严重破坏,仅存北侧和南侧下部砌石,其余两侧及棺椁、人骨、随葬品等均被扰乱无存。前期征缴出土器物40余件(组),多已残损,目前初步统计相对完整的有青铜编钟19(镈钟4、钮钟15)、句鑃9、盖豆4、罍1件,另有璧形铜环、其他铜器残片、石磬残片若干。扰乱填土中采集小金环、铜镞、铜戈、圭形铜片、璧、骨蚌饰等30余件(组)。墓葬填土中出土骨器、蚌饰等8件;发掘出土铜环2件。

M2位于M1西侧约150米,形制为竖穴土坑积石木椁墓,仅存底部椁室部分,方向173°。椁室长3.5、宽2.4~2.6、深0.84米,底部先平铺一层不规则石板,再填厚约0.12米的鹅卵石,其上置一椁一棺。棺椁仅存少量灰痕,椁长2.2、宽0.98米,棺长1.84、宽0.7米。木椁与墓圹四壁之间填充大量鹅卵石及不规则石块。棺内人骨腐朽严重,仅存少量头骨和肢骨。随葬品8件,均置于椁内棺外东西两侧,西北角有铜鐏2,西南角铜戈2、骨雕1,东北角圆形铜盒1,东侧中部铜镜1、铜剑1。另于北部卵石中发现铁锛1件。

另外,在M1发掘过程中,发现其东壁、北侧各打破一座水井。两井形制一致,上部均被破坏,土圹平面近椭圆形,内部保存有较为完整的木构井框,由略经加工的木材层层搭叠而成,文玩,两木相交处砍有凹槽。J1开口于M1二层台台面,残存上口长径3.5、短径3米,残深4.5米。J2开口距地表3.3米,至纯天珠,残存上部被M1东壁打破呈台阶状,残深7.7米。根据井内出土陶片,初步推断其时代大致为春秋时期。为后期更好的研究和展示,水井发掘出上半部后整体搬迁保护,进行室内清理。

两座墓葬虽被严重破坏,但结构相对完整,随葬品较为丰富,尤其M1是济南乃至山东地区近年来发现的规模最大战国墓,根据其形制和出土器物推测墓主人当为大夫一级的贵族,时代大致为战国晚期;M2墓主人为士级别,文玩,应为M1陪葬家族墓。发现为研究齐国葬俗、齐国边邑、齐文化变迁、齐国历史提供重要资料。保存相对完整的周代木构水井在山东地区也较为罕见,对研究当地环境变迁、聚落形态等有重要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山东济南泺安路西延工程抢救性发掘一座汉墓

    山东济南泺安路西延工程抢救性发掘一座汉墓

    2019-01-09 19:19

  • 考古人员排除了下边有古墓的可能

    考古人员排除了下边有古墓的可能

    2019-01-09 12:30

  • 大韩村遗址盗掘嫌疑人刘建涛、孟超也在其中

    大韩村遗址盗掘嫌疑人刘建涛、孟超也在其中

    2019-01-09 12:08

  • 与铜镜、瓷碟连成一条直线

    与铜镜、瓷碟连成一条直线

    2019-01-09 08:33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