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湖南常德南坪古墓群唐代砖室墓进行搬迁保护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贵州文玩 2019-01-09 04:35 我要评论( )

2017年常德市南坪古墓群考古工地为配合常德朗州府碧桂园房产开发项目对南坪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工地位于常德市城区紫菱路以北,紫缘路以西。发掘过程中清理出一座唐代砖室墓,编号D17M1。这是迄今常德市发现的首座唐代砖室墓。其墓砖火候较高,保存

2017年常德南坪古墓群考古工地为配合常德“朗州府碧桂园”房产开发项目南坪古墓群进行抢救发掘。该工地位于常德城区紫菱路以北,紫缘路以西。发掘过程中清理出一座唐代砖室墓,编号D17M1。这是迄今常德市发现首座唐代砖室墓。其墓砖火候较高,保存情况良好,砖内侧见有精美的兽面、莲花等纹饰。为了对该墓进行保护,经常德市博物馆同意,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于8月份对其墓室进行搬迁保护

▲ 常德南坪古墓群地理位置

一、 墓葬形制

D17M1为“凸”字形砖室墓,至纯天珠,由甬道和墓室组成,墓向345°,墓室顶部和甬道券顶已塌。

甬道位于墓室南侧中部,平面长方形,残长约180厘米,宽约85厘米,残高125厘米。

墓室为单室,平面长方形。营建时先挖出一个长方形竖穴土圹,紧贴土圹用条形砖垒砌墓室,墓室长约320厘米,宽约225~275厘米,残高175厘米。四壁底部采取8顺1丁、上部采取6顺1丁垒砌方式,顺为双排纵向顺砖错缝平砌,丁为单排砖横向平砌。墓室东壁有三个壁龛,甬道东壁亦有一个壁龛,壁龛宽15厘米,高10厘米,龛内未发现随葬品。墓室内北、东、西三壁均有一块浮雕兽面纹方形砖嵌入墓壁,兽面纹方形砖基本为正方形,至纯天珠,边长25厘米,厚5厘米。

D17M1墓底铺地砖为“人”字形铺砌,墓室自北部起用青砖直向铺砌棺床。棺床高出墓底约10厘米,分上下两层,由两块同等规格楔形转叠加铺垫而成。甬道外由条形砖砌成两道封门。

▲ 砖室墓D17M1

D17M1墓砖分为四种形制。条形砖、楔形砖、莲花纹砖及兽面纹方形砖(见图三、四、五、六)。由于墓砖火候较高、硬度佳。故决定对墓砖全部提取,运回铜官窑工作站,对墓葬进行整体复原

▲ 兽面纹砖

▲ 莲花纹砖

▲ 楔形砖

▲ 条形砖

二、 工作流程

由于D17M1规格较小,,甬道窄。仅用单张照相技术无法展示其各个单位全貌。故首先将D17M1进行局部拍照,利用PhotoScan软件三维建模。再由三维建模导出的该墓墓室各墓壁、甬道各壁、棺床、地砖等正射影像上分别进行编号。试以墓室北壁(图八)东壁(图九)甬道东壁编号(图十)为例说明,如下图所示:

▲ D17M1三维建模图

▲ D17M1北壁编号

▲ D17M1东壁编号

▲ D17M1甬道东壁编号

搬迁工作先从棺床开始拆除墓砖,然后是墓室四壁及甬道,直至地砖。拆除时严格对照墓砖编号图纸进行。

▲ 拆除墓砖

每一块墓砖均装入对应编号塑料袋,并于袋中放置相应序号标签纸。以避免出现编号损毁遗漏的情况。

▲ 给自封袋及标签纸编号

▲ 墓砖打包

为保持墓砖的完整性及方便拆卸墓砖,每当拆除到一定高度时,使用人工将墓框四周挖宽,然后拆除完整露出来的墓砖,此项工作反复进行。

▲ 拆除中的D17M1

三、结语

自2017年8月8日至8月19日,D17M1墓砖拆除工作全部完成。由于前期工作准备充足,墓砖编号详细,拆卸墓砖时严格对照图纸操作,整体拆除工作进行顺利。拆除后墓砖包括损毁墓顶散落墓砖共1822块,其中条形砖1174块、楔形砖176块、莲瓣纹砖467块、兽面纹砖5块(墓室内3块,后于封门砖外层又发现2块)。所有墓砖均已打包装箱运回铜官窑工作站,准备后期进行整体性复原。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据遗址中发现的备料和石制品上保留的自然石皮

    据遗址中发现的备料和石制品上保留的自然石皮

    2019-01-09 00:51

  • 湖南永兴县发现清代石闱子 为褒奖当地人才辈出而立

    湖南永兴县发现清代石闱子 为褒奖当地人才辈出而立

    2019-01-08 18:28

  • 湖南南县考古发现九座古炮台 呈圆形环绕疑似古城遗址

    湖南南县考古发现九座古炮台 呈圆形环绕疑似古城遗址

    2019-01-08 18:22

  • 湖南长沙发现27口古井及3座战国古墓

    湖南长沙发现27口古井及3座战国古墓

    2019-01-08 15:31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