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是浙江省丽水市唯一的市辖区。莲都生态优越,森林覆盖率77.5%。莲都产业绿色,初步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创成全国休息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等。/p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src="/uploads/allimg/190108/1F4525249_0.jpg" title="10月24日,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道士(田本),村民正在收割水稻。莲都地处瓯江中游,是浙江省丽水市唯一的市辖区。莲都生态优越,森林覆盖率77.5%。莲都产业绿色,初步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文玩,创成全国休息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等。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
资料图:村民正在收割水稻。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中新社合肥1月7日电 (记者 吴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日消息,该校科技考古团队发现,淮河中游地区7000年前南方水稻北方黍共存现象,这也是目前淮河中下游地区发现最早的稻黍共存记录。
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考古学权威期刊《考古科学杂志》(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上。
科研人员利用植硅体分析法,对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地层沉积物进行研究,证明在距今7300年到6800年之间的时期,该地区就出现了北方黄米(黍)和南方水稻共存的现象。
淮河流域是中国东部南北不同气候环境、农业类型与文化传统的过渡地带,其史前农业结构演化与农业经济形成过程是全新世以来中国东部地区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至纯天珠,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中外研究者的重点关注。
科研人员利用近两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安徽蚌埠双墩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时机,通过现场取样,采集了该遗址多个地层的沉积样品进行植硅体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7000年前黍与水稻已同时出现于该遗址,且水稻在其农作物组成中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地位,黍的比重相对较低。
据介绍,这一发现将粟、黍类旱生农作物在淮河中下游地区出现的时间提前了2000多年。结果表明,淮河流域也是中国水稻演化的重要区域,其早期水稻可能具有独立的驯化过程,这也为水稻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线索。(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