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8年6月,我国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大榭开发区下厂村的“范家墩”地块,就被确定为史前遗址,并定名为“东岳宫遗址”。
2015年9月,为了配合大榭开发区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中心的雷少博士带领考古队员来到这里,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抢救性勘探与试掘,初步探明遗址的保存面积约20000平方米。后经专家论证,将名称改为“大榭遗址”。
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北仑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等机构,对“大榭遗址”实施了总面积7000平方米的一期、二期考古发掘。
这次发掘,发现了目前我国最早的史前时期的海盐业遗存。2018年初,“大榭遗址”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
大榭岛位于我国海岸线中段,至纯天珠,介于舟山群岛与宁绍大陆之间,距宁波市中心约40公里。“大榭遗址”位于大榭岛北部盆地内侧涂毛洞山脚下,海拔2.5米至3.5米,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临海。西北依托涂毛洞山,西南背靠将军山余脉,东侧为平坦的稻田,更远处则是大榭岛最高峰七顶山,环境优越,很适合人类居住。
考古发掘前,雷少和考古队员们就制定了学术目标,首先,要明确大榭遗址史前遗存的年代和性质。确定目标后,发掘工作便有序展开。遗址地层堆积自地表以下厚度为1米至2.8米,可划分为四个文化层,时代分别为史前、东周和宋、元时期。其中,史前时期包括“大榭遗址”一期和二期遗存,时代大致相当于良渚文化晚期和钱山漾文化时期,这是遗址的主体遗存,保存较好,出土遗物丰富。东周和宋元时期的堆积层因为遭到近现代人类活动的破坏,仅在局部有所保存,发现的遗迹遗物比较少。
考古人员将地下生土以上的土层分为5层,在紧挨着生土层的第5层堆积中,发现了墓葬4座、灶坑5座、灰坑66个、灰沟2条、长时间烧火形成的烧结面18处。这个堆积层的聚落可分为早、晚两段,早段分布在自然地势较高处,晚段则分布在人工营建的土台上。
早段聚落遗迹以灰坑为主,其中部分可能为食物储藏坑,建造较为考究,底部还铺垫着竹编,出土有竹箩筐、甜瓜籽、橡子、芡实和果核等。晚段聚落所依托的土台又可分为六个发展阶段,系由一座小土台逐渐扩展而成,不同阶段土台的边缘常发现种类多样的废弃物堆积。晚段聚落遗迹基本位于土台之上,主要有墓葬、灶坑、烧结面、陶片堆等。其中烧结面最为常见,主要分布于土台较晚阶段的堆积之上,多被二期遗存的堆积所叠压,面积较小,形状不规则,表面颜色多为红褐色、黄褐色。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还有少量骨、木、竹编器,以及较多陆地、海洋动物骨骼和植物果核等。陶器可分为两种,一种以夹砂灰褐陶和泥质黑皮陶为主,器型主要有鼎、豆、壶、盘等,具有比较典型的良渚文化特征;另一种则以夹砂红褐陶和粗泥红陶为主,器型主要有绳纹釜、小口圈足罐等,在良渚文化中基本未见,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石器主要有斧、锛、凿、刀、镞、纺轮等,其中石锛数量最多,且有不少半成品和改形器。
二期遗存发现大量海盐业遗存
据文献记载,春秋战国的越国时期,已经设有盐官,然而在宁波一直没有发现与之相对应的盐业遗存。在温州洞头岛海边的九亩丘遗址中,考古人员曾发现过宋元时期的盐业遗址,但更早时期的盐业遗址在浙江境内一直未被发现。从全国先秦时期盐业遗址的分布来看,浙江省一直是空白区,这与文献中所记载的悠久制盐历史并不相符。
雷少和同事们一直期待能在宁波发现年代更久远的盐业遗存。
在2016年度大榭遗址发掘过程中,雷少他们在二期遗存中发现了一些没有见过的遗迹,规模很大,至纯天珠,还零星发现了一些破碎的陶器。它们的形态和结构,与温州九亩丘宋元盐业遗址出土的遗迹和遗物十分相似。考古队员们心头一热:这些遗迹和遗物很可能跟制盐有关!
雷少专门前往温州洞头考察九亩丘盐业遗址出土的制盐陶器,当亲手摩挲这些器物后,更坚定了他的想法:“大榭遗址”的相关遗迹和遗物,应该与制盐有关!
接下来的发掘,雷少和考古队员们发现了更多的相关遗迹和遗物,且有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的相当于钱山漾文化时期的典型陶器共存。种种证据都与史前盐业联系起来!他们强烈地预感到,这里很可能就是他们一直想要寻找的宁波早期盐业遗存。再联系到大榭岛并无卤水和盐矿资源,当时的盐业生产原料肯定取自海洋,那便可以将其定性为海盐业遗存。后来对比国内外的一些盐业遗存,又做了碳14年代和相关遗存的检测与分析,并邀请北京大学等高校的相关专家进行多轮研究论证,最后确定这是一处难得的距今4400年至4100年前的史前海盐业遗址,比温州洞头的盐业遗址早了3000多年!
“大榭遗址”二期的遗迹主要发现有盐灶27座、灰坑5个、陶片堆2处、制盐废弃物堆18处。聚落均分布于人工营建的两处土台上,它们在不断扩展的过程中逐渐合拢,总分布面积有4000多平方米。第一个土台是在大榭一期遗存土台的基础上垫土增高堆筑而成,平面局部保存相对较好,盐灶均位于其上,基本仅存灶底部分,相互之间多有叠压,成群分布在三片区域。盐灶结构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单一型,发现5座,仅有一个灶眼,在其中一座中还发现了残存的制盐陶盆;另一种为复合型,发现22座,灶坑内排列多个灶眼,最多的达到7个。第二个土台是在生土之上垫土堆筑而成,平面已被破坏,没有发现明确的盐灶,仅有一些烧结面,可能与盐灶相关。
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制盐废弃物堆,分布于两个土台的扩展堆积中,其包含物比较单一,可以辨别的器型有陶缸、陶盆、陶支脚等,还有大量红、白、橙、紫色烧土块和白色钙质小结核,其中白色钙质小结核经检测为碳酸钙,初步认为它们的形成可能与海水淋滤采自滩涂的盐泥有关。在第一个土台边缘以下的低洼处,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个较大的灰坑,里面的填土为青黄色,与潮间带滩涂的土质土色接近,比较纯净,其分布位置距离当时的潮沟不远,初步推测可能与制盐活动有关。出土遗物有较多陶器和少量石器,以及陆地、海洋动物骨骼。陶器可分为日用器和制盐器两种,其中日用器较少,主要为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灰陶,可以辨别的器型有鼎、豆、罐、盆、盘等,既有比较典型的钱山漾文化特征,又有新的文化因素。出土的制盐陶器数量较多,其中陶缸均为夹砂质地,陶盆则有夹植物和贝壳碎屑两种。经对盐灶附近和制盐废弃物堆中采集的炭屑样品进行碳14测年,考古人员发现,其年代在公元前2400至2100年间。
用现代科技探究大榭遗址奥秘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要对人类早期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深入分析,首先要复原当时的环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