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新疆于田发掘出一处古代佛寺遗址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29 18:04 我要评论( )

木板画正面为一尊青色的佛像,三面四臂,手持日月,中间额头有第三只眼,虎皮缠裙,坐下为两头白牛。这一形象,被学者们认为是湿婆的形象。多面多臂的形象,正是印度化佛教的表现方法,从印度本土佛教石窟,到中国中部云冈第8 窟中的护法神像,不乏其例。

新疆于田发掘出一处古代佛寺遗址

木板画正面为一尊青色的佛像,三面四臂,手持日月,中间额头有第三只眼,虎皮缠裙,坐下为两头白牛。这一形象,被学者们认为是湿婆的形象。多面多臂的形象,正是印度化佛教的表现方法,从印度本土佛教石窟,到中国中部云冈第8 窟中的护法神像,不乏其例。(资料图)

佛寺遗址位于于田县城西30公里处,拉依苏水库旁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是近两年新疆文物普查时发现的。今年四月初,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派出一批考古工作者,,由新疆考古队牵头,开展抢救性发掘。

经过20多天的发掘,已初步发掘出独立的建筑遗址面积300 多平方米,为回廊式佛教建筑,出土物已确认一条9 米多长,高50至100 厘米的残缺画廊和一批陶片、兽骨、木构件、壁画残片,以及4 枚完整铜币和一些破碎铜币。铜币上铸有“五株”字样,为西汉“五株钱”,具有一定的断代作用,考古专家初步确定遗址上限不会早于汉代,下限不会晚于唐朝,距今约1500年左右,应该在四、五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已把遗址命名为“拉依苏胡杨墩遗址”。遗址主要是佛教建筑和壁画艺术,专家疑似壁画艺术出自当时西域著名画派“于阗画派”。

据介绍,“于阗画派”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是中原文化、西域文化、佛教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产物,它的代表人物是尉迟乙僧,唐代曾在内地长安、洛阳等地作画60多年,与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等人齐名,他尤为擅长佛教人物绘画,采用“曲铁盘丝”绘画技艺,主要进行释证性绘画和研究,具有明显的印度绘画风格和当地佛教壁画艺术色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佛教建筑在南疆地区保存不多,这次考古发掘对研究和田的佛教建筑、佛教壁画、佛教东传和文物保护都具有重大意义。

这次挖掘规模较大,近日考古专家又在佛寺遗址旁边发现一些居民遗址,目前佛教建筑和壁画还没有完全揭露出来,今后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将有大批考古专家、遥感专家、绘图专家和文物保护专家相继赶来参加发掘。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江山又发掘出六朝时期古墓

    江山又发掘出六朝时期古墓

    2019-01-01 16:46

  • 那就是我们今年发掘出的城门

    那就是我们今年发掘出的城门

    2019-01-01 16:21

  • 但是随之而来的遗址保护问题愈加凸显

    但是随之而来的遗址保护问题愈加凸显

    2018-12-30 13:40

  • 顶宽1~1.5米、底宽3~5米

    顶宽1~1.5米、底宽3~5米

    2018-12-30 13:31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