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阳,大经桥村,山中植被缠绕。鲜为人知的是,这里古墓成群,绵延6000平方米。上世纪60年代,方塘坡三座古墓曝光,墓中铜剑、戈矛等文物,直指2200年前的战国时期。
在浏阳文物部门开展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简称“二普”)之前,村民对所谓古董不甚在意,或敲碎,或扔至屋前屋后。77岁的当地村民袁忠信坦言,曾挖出一陶罐,被孙儿玩失了,后发现几块墓砖,又被媳妇丢了。
“洞阳‘方塘坡古墓群’是浏阳二普调查已登录在《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的、历史悠久的古墓葬群。”市文物局文保科科长任新民说。
三座古墓,是古墓葬群一角?是洞阳文化一隅?村民不经意带出的“古董残骸”,散落山头、田间,引人意欲一窥全貌。但,想要窥探,又谈何容易。
带着锄头沿山寻找古墓
晴好天气,我们在袁忠信的带领下,带一锄头,上山探访古墓。
40多年前那三座古墓现身,只有少许村民看过,袁忠信是其中之一。他回忆,从墓里挖出来一些米黄色的陶器,上面有字,“老式的,说不出味道。”几年后,村民袁谊强又从泥巴中挖出一些陶器,后被购走,获得8元钱。还有一些村民,偶尔发现些青砖来。
一件古董仅值8块钱?“可不少呢!”同行杨艳说,当时肉价才2块一斤呢!不过,出土文物属国家所有,不允许个人交易和持有,应自觉上缴。
举目望去,坟上有香是新冢,丝毫未有古墓迹象。但山道忽露一砖角,袁忠信抡起锄头,一大块青砖掉了下来。随即大喊:没错!是墓砖!众人惊疑,难道这里有古墓?袁忠信摇头:“这只是曾挖出来丢弃的墓砖。”
随后,田间小路,再次发现半块古墓青砖,上面有明显的菱形花纹。
历时两千多年安稳沉睡
据市文物局文普资料显示,方塘坡古墓群因有三座古墓暴露于地表,鉴定为“战国土坑墓”和“东汉砖室墓”,从而证实此处为一处沿用时间较长,包含了多个时期墓葬的重要墓群。
洞阳观前村,当地学者前往山顶勘察古墓痕迹,找到一些墓碑
《洞阳镇志》由此推断:距今2000多年前,洞阳域内有频繁的人类定居和人类活动。同行专家表示认可,此处有山、水,良田肥沃,古时定是十分繁荣。
令人好奇的是,村民们既已知道,这地下的陶陶罐罐很多,为何没有大面积挖掘、寻找?
据杨艳分析,因为知道古墓的人不多,且古墓群属于国家不可移动文物,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保护范畴,谁都不敢私自挖掘。
“巨夹子土”是天然屏障
古墓保存完好,是否还有其它原因?袁忠信透露,大经桥村村民盖房子,都是直接砌,少有挖地基的。“你要能挖个一两米,算你有本事!几十年来,发现古物的也少。”袁忠信跺跺地面说,“你看,主要是这泥巴硬,我们都叫它‘巨夹子土’。”
我们借过袁忠信的锄头,在一处断壁上,用力挥去,锄头仅挖进泥层1.5厘米。
任新民认为,居民口中的“巨夹子土”其实就是原始土层,也叫“生土”,自形成以来就未经人破坏,“古墓群附近多是这类土质,如果不是重大工程的开发,40年前那三座古墓也不一定会重见天日。”
“可以肯定的是,‘巨夹子土’就是考古业内称呼的‘第四系网纹红土’。”湖南省地质研究所教授童潜明断定,湖南广泛分布典型的第四系网纹红土层。网纹红土板结,不易渗雨,,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很好地保护了古墓和古代文化。
历史钩沉
镰刀开路,山脚发现第四大古墓群
实际上,就在我们探访洞阳已发现的三大古墓群时,村民即告知,新发现一处古墓群。此前,洞阳古遗址最新登记仅止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007-2009)”:“方塘坡墓群”、“毛里墓群”、“井下墓群”(已消失)三大古墓群。
“发现了道士古墓群?”任新民对此很是惊讶。其实,关于洞阳“第四大古墓群”的发现,还得从村里的一座“石桥”说起。当地学者苏蛟吾为见证人——
我一直比较关注挖掘、收集洞阳文化。最近,在洞阳观前村,见一座石桥,石块明显有被锉的印记。居民告诉我,这些石块是从山中抬下来的“石碑”,源于迷信心理,他们将“石碑”上的字敲掉了。
山上有石碑,难道山中有墓群?我找人当向导,带着镰刀上山查看。山路十分难走,柴木茂盛,不少地方必须用镰刀临时开路。我们从早上出发,一直到临近中午,才找到居民所说的地方。
这里是两座山峰脚下的一处平坡,坡上杂树丛生。我们找出了十六七座坟茔,还发现了三块墓碑。碑上写着“第16代师祖邓朝宜”等字样。联想到附近有一处隐真观,我猜这里可能是道士下葬的地方。
下山后,我寻找史料记载。果然,墓碑上的道士师祖名字与隐真观历代住持表上的名字相符。这果真是一处道士墓群。
当地村民猜测,“道士墓群”埋葬着隐真观历代住持。这些坟墓有大有小,有高有矮,应该代表了师祖们的等级。《洞阳镇志》对“隐真观”有记载:隐真观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400余年。
“如果真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墓群,当然很有研究价值,很值得关注和保护。”任新民表示,古文化遗址最怕的是人为破坏。洞阳的“井下墓群”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就基本消失了,成为遗憾。
“如今,我们已经委任当地一些有威望的人,担任各处古墓的护墓人。观察动向,随时与我们联系。”任新民说。
地理风物
洞阳水库苏联人造?“是我们自己设计的”
要说洞阳,少有人不知“洞阳水库”。在以往被誉为“洞阳生命之水”、“亚洲第一坝”的基础上,如今它再次承担起工业园等地用水供应。
但风光背后,很多人、甚至很多参考文献都误以为洞阳水库是苏联人来浏所造。洞阳水库管理所向我们展示历史资料,澄清说:洞阳水库其实是我们自己造的!
“当时是有苏联人过来指导,但是他们仅止于指导。真正的设计师是湖南省水利勘察设计院,是我们自己设计的!”老所长杨新年说,水库建好后的1967年,设计人员检测大坝,考虑到山体走向,在右岸边墩加固了一个墩子;2006年在同一地方又加高加固了一下。
561米云峰台又名“挂榜山”
浏阳人安居乐业,一直以来无太大天灾人祸。有人认为这是地理优势。洞阳村民调侃说:“这多亏了我们的云峰台,它早就昭示,浏阳永无大灾。”
这一传说与云峰台的别名有关,云峰台又叫“挂榜山”。村民们传言,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曾挂榜于此,宣旨“浏阳永无大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