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闽侯古庙边发现“示禁碑”有玄机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29 08:10 我要评论( )

日前,福州李林洲先生途经闽侯竹岐乡里洋村时,在当地仙殿古迹的古庙大门边上,看到了一块立于同治四年(1865年)的清代示禁碑,碑文上提到当时几个县府联手打击劫匪强乞、勒索、移尸图诈等犯罪行为的情况。 为何在晚清时期会突然多出了这么多流民、乞丐,

日前,福州李林洲先生途经闽侯竹岐乡里洋村时,在当地“仙殿古迹”的古庙大门边上,看到了一块立于同治四年(1865年)的清代示禁碑,碑文上提到当时几个县府联手打击劫匪强乞、勒索、移尸图诈等“犯罪行为”的情况。

为何在晚清时期会突然多出了这么多流民、乞丐,而且“花样”、手段如此之多呢?对此,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卢美松馆长认为,这块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因为急剧膨胀的人口和土地之间的矛盾激化才导致了丐匪肆虐。

那么,150多年前福州山村的风貌是怎样的?通过这块石碑,让我们穿越到当年,一探究竟。

闽侯古庙边发现“示禁碑”有玄机

从碑文上可以看出晚清时期福州山村组队强乞,搬无名尸讹诈成风,官民联手打压不良风气

丐匪结伴强乞成风 靠搬来尸体丢在路边敲诈

文史专家解读,此碑揭示了150多年前福州山村的社会风气。当时的洋里村、叶洋村等,因为地处两县交界处,因此常受到隔壁侯官县不法之徒的滋扰,不仅有大批流民三五成群组成队伍,假装乞丐到村里强行乞讨,甚至还从别处搬来不知名的死尸扔在路边,,想以此进行敲诈,百姓深受其扰,村里的老人们多次向县府联名上表。

张鸿荃是当时永泰时任知县,得知这一情况后,他找到了侯官县的李知县,双方达成共识,决定联手打击土匪。严厉的律例很快出炉,乡亲们以后碰到盗窃的,抓获后胆敢耍赖一律严惩,乞丐只能接受少量的米和金钱,不允许结队强乞。遗弃在路边的尸体,经地保查明确认为无主之人,报明情况后就地收埋,乡里人抓获的盗贼可“从严究办”,并立碑昭示。显然,这块碑在当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此奸顽畏法,良善知恩”,百姓“乐业”。

据介绍,“示禁碑”是一种用以昭告百姓禁止从事某项事宜的碑,闽侯县博物馆曾江馆长说,这类示禁碑一般都出现在一些村落里,此前在闽侯山洋村曾发现一块晚清时期的“永远示禁”碑,碑文记载当时有丐匪结伴来村里盗窃,其中有很多麻风患者,乡民不堪其扰,后县府立碑告示。此外在连江等地亦有发现

150多年前福州山村为何多了这么多丐匪?

闽侯在当时可以说比较偏僻,百姓靠耕种为生,自给自足。为何在晚清时期突然多出了这么多流民、乞丐,而又是因为什么,让乞丐乞讨这种社会现象演变成了社会矛盾?

曾馆长认为,晚清时期频繁立起此类“示禁碑”,且内容大同小异,可以推测在当时,这种社会现象十分泛滥。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卢美松馆长也认同此观点,他说,石碑的内容反映出两点有趣的现象,当时的盗窃、强乞、移尸图诈,形式繁多,可以说这个现象不在少数,其二是乞丐都流行到邻村乞讨、作乱,这恐怕也是因为他们的羞耻心在起作用。

据《福建省志·人口志》记载,福建人口雍正二年为142万,到道光九年增至1733万,增长了11.13倍,此后至清光绪二十三年人口仍是逐渐增长。人口急剧膨胀,但耕地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多,在当时那样原始的耕种方式之下,很多人吃不饱,加之社会动乱,有饥民不得已加入行乞行列。卢馆长说,这可能是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之一。

“在这些流民中,有些是饥民,有些是孤苦无依者,但肯定也有一些是无赖流氓、逃犯之流。”曾馆长介绍,也许是当时有的地痞流氓恶棍纠集了当地的乞丐,制定帮规外出强乞,又忌惮在大城市下手,才将这些偏僻又“人单势薄”的山村作为目标。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2019-01-01 22:59

  • 广州黄埔沙岭发现春秋时期越人墓地

    广州黄埔沙岭发现春秋时期越人墓地

    2019-01-01 22:58

  • 一次性发现这么多古代货币

    一次性发现这么多古代货币

    2019-01-01 22:49

  • 江西寻乌发现汉代古墓 于明清时被盗

    江西寻乌发现汉代古墓 于明清时被盗

    2019-01-01 22:46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