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墓室四壁采用青砖错缝平砌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29 04:35 我要评论( )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蒲松龄途经女郎山下,吊古抒怀,赋有七律《女郎山》一首:当年曾此葬双鬟,骚客凭临泪色斑。远翠飘摇青郭外,小坟杂沓乱云间。秋郊罗袜迷榛梗,月夜霜风冷珮环。旧迹不知何处是?于今空说女郎山。 蒲松龄写的这座女郎山,位于如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蒲松龄途经女郎山下,吊古抒怀,赋有七律《女郎山》一首:“当年曾此葬双鬟,骚客凭临泪色斑。远翠飘摇青郭外,小坟杂沓乱云间。秋郊罗袜迷榛梗,月夜霜风冷珮环。旧迹不知何处是?于今空说女郎山。”

蒲松龄写的这座女郎山,位于如今章丘市绣惠镇北侧。蒲松龄诗中“小坟杂沓乱云间”,在 2009年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进行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考古人员发掘、清理了417座两汉、隋唐、宋元及明清墓葬。而在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的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不仅发掘了100多座战国、两汉至明清的墓葬,还发现了一座规格很高的战国大墓。虽然墓中并未发现直接能证明墓主人身份的文字材料,但发掘者认为,它就是战国时期齐国将领匡章的墓葬。

有了考古发现,我们便不会再“于今空说女郎山”,数百座古墓密集出现,女郎山堪称济南古墓博物馆,而齐国大将匡章墓的现身,更是揭开了章丘城名称的由来。虽然如今,匡章墓遗址早已因高速公路取土而消失,2009年发掘的古墓群遗址也已成为章丘市第三职业中专校园里的绿化地带,但探寻埋藏在女郎山地下的神秘故事和历史风云,依然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匡章墓齐国大将背后的历史烟云

1990年春夏之际,为配合济青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院李曰训带领技工在女郎山取土场周围进行考古调查时,于女郎山西坡、南坡、东坡,分别发现了100余座战国、两汉,至明清的古墓葬。其中9座不同时期的壁画墓,有规律地排列在一起。在同一地点同时发现如此之多的壁画墓,这在国内极为罕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女郎山西侧,发现了一座规格很高的战国大墓,发掘结束之后,李曰训认为这是战国时期齐国大将匡章之墓,匡章之墓的发现,揭开了章丘城名称的由来。

鹅卵石成为战国大墓防盗手段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22年,但是在李曰训的脑海里,那次发掘经历依然历历在目———

1990年5月上旬,济青高速公路章丘段取土场的调查勘探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李曰训带领一支由30余人组成的考古钻探队,对女郎山东、西、南三处取土场进行着详细的勘探。当工作人员在女郎山西坡取土场一高台地上钻探时,忽然,一考古队员跑过来汇报,说是在山西坡那片高土堆附近,探到半米深就发现大片的鹅卵石子,探铲头都损坏了两把,无论如何也探不下去了。李曰训听说后马上跑到现场观察,并亲自钻探了几个探孔,发现鹅卵石堆积面越来越大。这时,他的心中感到非常惊喜。因为李曰训知道,墓室内积石、积砂并充填鹅卵石,是战国大墓防盗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这里很可能是一座战国大墓!

于是,李曰训马上带领几个探工,把鹅卵石堆积的范围勘探清楚。事实证明,女郎山西坡最初发现的鹅卵石堆积,为后来战国匡章大墓的发掘,提供了及其重要的线索与证据。

后来的发掘证明了鹅卵石在大墓防盗中的作用,李曰训说,“在发掘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盗洞,但是挖到一米半左右的深度,盗洞又消失了。我们觉得,这是因为鹅卵石和大石块混合的形式具有很好的防盗效果——— 如果再挖下去,盗墓分子就可能因为坍塌而被埋在盗洞之下。这也使得这座珍贵的战国大墓得以完整保留。”

外椁盖上出现了一具神秘肢解殉人骨架

1990年6月16日,以李曰训为队长的匡章大墓发掘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

李曰训告诉记者,战国大墓鹅卵石的防盗措施也给考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鹅卵石和石块混杂在一起,使得清理工作非常艰难。

李曰训说,大墓墓口长13.58米,宽12.15米。南侧有一条斜坡墓道。椁室位于墓室中央,四周有宽大的生土二层台,二层台上有5座陪葬墓和一处器物库,墓主用双椁一棺。整个墓葬的形制为“甲”字形竖穴土坑墓。

令人惊奇的是,随着清理工作的进行,考古队员发现了一具人骨架。一位年青的技工看到暴露出的骨架立即告诉李曰训:“李队长,咱们发掘的这座墓葬已到底,墓主人骨架也露出来了。”李曰训听后感到不大相信,马上下到墓室去察看,“我首先把坍塌的椁板痕迹与上面人骨架的关系搞清楚,然后又把四壁椁立板的范围找出来。从面积较大的椁板痕迹与四壁椁立板的不到底,我可以肯定地说此骨架决不是墓主人。而应是外椁盖面上的一肢解殉人。”

5座陪葬墓各埋一位18岁左右女性

李曰训告诉记者,除了在外椁盖上发现的肢解殉人,在主墓室二层台的西侧和北侧,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五座陪葬墓,每座陪葬墓中都有一位年龄大约在18岁的年轻女性。而肢解殉人则是年龄在20多岁的男性。

李曰训说,这5座陪葬墓,都有自己的葬具,每座陪葬墓内均随葬有数量不一的仿铜陶礼器,器形有鼎、豆、盖豆、壶、提梁壶、盘、敦、舟,有的还有铜车器、水晶柱、滑石环、骨蚌器及陶俑等,“这些陪葬的年轻女子和外椁盖上的殉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殉人多为战俘等身份,是杀了给墓主人殉葬的,而陪葬者一般都是墓主人生前喜欢的侍妾。两者身份截然不同。当然,殉人是谁?是在哪一场战争中的战俘?陪葬的5位年轻女性又是谁?她们有着怎样短暂而凄美的人生?这些问题都已经找不到答案了。”

彩绘乐舞俑世所罕见

李曰训说,陪葬墓的发掘令人惊喜,尤其是一号陪葬墓随葬的一组38件陶彩绘乐舞俑,可以说是该墓最重要的发现,这组精彩的乐舞陶俑可分为表演俑、歌唱俑、舞蹈俑、观赏俑及乐队演奏俑等不同的造型。其彩绘乐舞陶俑的造型生动,组合有序,保存完好,色彩艳丽。人物动作刻划得优美逼真,生活气息浓郁,而祥鸟造型也栩栩如生,是战国陶塑中的佳作精品,为我国战国时代出土的彩绘陶俑所罕见,也为研究战国时期齐国的文化艺术、乐舞服饰等,均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由于价值珍贵,这批彩绘乐舞俑还曾远赴日本展出。

主墓室的陪葬品就更多了。墓中出土了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乐器和杂器等总共437件,仅青铜礼器就出土29件,其中有铜鼎5件,豆4件,盖豆6件,铜壶4件,提梁壶1件,盘2件,勺1件,舟4件,敦2件。青铜兵器有戈、剑、矛、戟、镞等239件;乐器有编钟7件,编鎛5件。另外,在主墓椁室二层台东部的器物库内,还残留出土十几件仿铜列鼎、豆、壶、盘、舟、敦等陶礼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人员在主墓室的两层椁之间发现了一个装满了剑、戈、矛等大量兵器的箱子。这些兵器的出土,为墓主人身份的判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墓主人是赫赫有名的齐国将领匡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洛阳发现唐代左骁卫大将军夫人墓

    洛阳发现唐代左骁卫大将军夫人墓

    2018-12-29 10:25

  • 齐公即是文献记载封于营丘的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

    齐公即是文献记载封于营丘的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

    2018-12-27 21:12

  • 临淄市民杨晓明15日向记者说起东孙战国墓葬博物馆的发现缘由时自豪地如是表示

    临淄市民杨晓明15日向记者说起东孙战国墓葬博物馆的发现缘由时自豪地

    2018-12-20 11:28

  •  围沟四面合围形成南北向长方形兆域

    围沟四面合围形成南北向长方形兆域

    2018-12-19 08:51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