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德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正在检视一件刚发掘出土的珍贵文物青铜锛。当日蕉城区霍童镇发现一处距今约3000多年商周时期的农业文明遗址,一批青铜锛、陶器等残片被发掘出土。据市博物馆馆长钟亮介绍,青铜锛是战国时期的农具,主要用于砍削木料。钟亮表示,,该批珍贵文物对研究远古闽东农业文化具有极高价值。
“看!快看!是青铜器!”“铜器里头有穿孔,没错!是青铜锛!太棒了!”……
商周时期的青铜锛 资料图
出土的珍贵文物青铜锛
出土的一批陶器残片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由宁德市博物馆和蕉城区博物馆联合组成的霍童溪流域考古调查队,几近一个月,都默默无闻地埋头忙碌于在霍童境内古遗址采集标本。27日下午,在霍童镇邑坂村村北的溪尾山遗址,一队员的意外发现令大家振奋不已:一件距今3000多年前的青铜锛出土!它在宁德市乃至福建省都实属罕见。
专家称,该青铜锛的“出世”是中原文明在商周时期已经进入闽东的有力佐证,对今后研究闽东先民可能存在更多、更久远的历史文明有很好的帮助。
溪尾山遗址出土青铜锛
3000多年前青铜器裸露地表
考古人员最初看成废塑料袋
这件青铜锛是由宁德市博物馆和蕉城区博物馆联合组成的霍童溪流域考古调查队共同发现。此次发现青铜锛的地点位于霍童境内溪尾山遗址,该遗址北依溪尾山,南临宽阔的霍童溪,西面不远处为芦坪岗遗址和瓦窑岗遗址,海拔72米,相对高度34米。
据市博物馆馆长钟亮介绍,6月27日16时30分许,当所有考古队员都在默默地采集溪尾山遗址标本时,该馆工作人员小赵在不远处突然喊了一声“发现青铜器!”,打破了考古现场的沉寂。
大家立即上前观看,发现这件铜器有穿孔。根据这件青铜自身特点,并按照我省别处出土的青铜器之特征,考古人员初步推断,这件青铜器年代为商周时期,应该是青铜锛。通过进一步对现场土壤进行采集,考古队员又在附近采集到大量商周时期的陶片、原始青瓷、石器等。
所谓青铜锛,古时为一种砍削木料用的工具,古代常称为“斤”,体多呈单斜面或双斜面,有穿孔并在孔上装柄。
“青铜锛始见于商代,春秋战国时数量增多,但在我市乃至全省仍属十分罕见。”钟亮说,这件青铜锛的发现地,是在遗址顶部。这件青铜锛仅余刃部,残长5厘米,宽4.5厘米,最厚处1厘米,呈单斜面。
昨日,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他们发现的这一件罕见“宝贝”。它被几层纸巾包裹着,存放入一个真空密封袋里。
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一层层剥开纸巾,记者见到了所谓青铜锛的庐山真面目——泛绿的青铜身,“身材”也就两个拇指并排大小,记者注意到,该铜器内部真空,夹杂着黄土。
最早发现这件青铜锛的该馆工作人员小赵告诉记者,当时发现这件青铜器时,最初以为是塑料袋。不过出于职业本能,他习惯性拾起该物品拿捏,这才发现是件青铜器。
小赵说,当时它的一面裸露地表,表面经过常年的风吹雨打,已被氧化成铜绿色,加之该遗址早年经过人为垦荒,可能青铜器遭重物压过,身上出现了一些裂纹。
专家称,有力佐证了中原文明在商周时期进入闽东
钟亮说,霍童溪流域是宁德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早在2000年5月至7月间,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霍童一带进行考古,在芦坪岗遗址和瓦窑岗遗址发现旧石器,将闽东的历史一下子往前追溯到至少1至2万年以前,填补了本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
青铜器制作使用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主要集中于我国中原一带(河南洛阳、陕西等地),而此次在我市霍童境内发现了青铜锛,为中原文明已经在商周时期进入闽东提供了有力佐证。这对今后研究闽东先民可能存在更多、更久远的历史文明足迹有很好的帮助。
据介绍,霍童流域考古调查是市文化文物部门在今年开展的一项重要考古项目,目的是希望在霍童溪、交溪、古田溪、七都溪等流域,在已知土著居民史前遗址的基础上,发现更多古代遗址,进一步了解该流域古遗址的基本情况,并通过对新旧发现遗址的内涵分析和研究,为福建先秦考古谱系的建立提供进一步的基础材料,明确我市境内主要流域区系类型的归属。此项目由市博物馆牵头并得到省文物局的支持,列入省文物局重点研究课题,于今年6月初在霍童溪流域首先展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