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良渚文化的中心在环太湖地区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29 04:03 我要评论( )

近日,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江苏省兴化市蒋庄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了500多件良渚文化时期的陶器、玉器等生活用品。更罕见的是,墓葬中还出土数百具非常完整的人类遗骨。 找榆树根,意外发现大遗址 据兴化市张郭镇党委宣传委员赵晓喻介绍,这个遗址的发现,

近日,,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江苏省兴化市蒋庄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了500多件良渚文化时期的陶器、玉器等生活用品。更罕见的是,墓葬中还出土数百具非常完整的人类遗骨。

找榆树根,意外发现大遗址

据兴化市张郭镇党委宣传委员赵晓喻介绍,这个遗址的发现,还要追溯到2009年4月。“当时镇中心学校的孙建忠老师,沿着张郭镇蒋庄东侧的泰东河沿岸寻找榆树根。几锄头下去,孙老师竟意外地发现了一些带花纹的破碎陶片。孙老师感觉可能挖到了文物,赶紧向上级部门汇报。随后,兴化市文广新局和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到现场发掘,确定这里是一处很大的早期文化遗址。”赵委员介绍。

2011年,因泰东河进行全线疏通、拓宽,位于泰东河岸边的蒋庄遗址被划进工程的施工红线之中。因此从去年5月份开始,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蒋庄遗址设立项目部,对整个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如今1年多过去了,这个神秘的大遗址也逐渐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

据介绍,虽然苏北地区也零散出土过一些良渚文化的陶器,但从来没有发现过大型墓葬、村落等良渚人生活的痕迹。并且环太湖地区发掘的良渚文化遗址,极少有遗骨出土,所以直至今日,考古界也难以得知良渚人的身高、相貌等身体特征。

3000平方米的墓葬中,整齐埋葬着数百具遗骨

前天上午,在南博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甘恢元的带领下,来到这处总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大型遗址。3000平方米的考古现场上空,已经搭建了钢结构屋顶。一座座墓葬出现在2米多深的深坑中,所有的墓葬均呈东西向平行排列,非常规整,极少出现叠压。几乎所有的墓葬中,都保留着人类遗骨,并且很多都保存得非常完好。

据甘恢元介绍,158号墓是整个墓葬群最大的墓葬。这个墓葬的棺木,是一个典型的船棺。“这个棺木长约2.5米,宽约1米,是将一个完整的树干挖开后做成的。除了棺木特殊以外,这座墓葬的棺木外面,还发现了六颗人类头颅的遗骨,很有可能是墓主人的陪葬。墓的主人有可能是当时的军事头领,这6颗陪葬的头颅,可能是墓主人的战俘。”甘恢元表示。

南博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朱晓汀介绍,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出土如此多的遗骨,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良渚文化的中心在环太湖地区,那个地区的土壤呈酸性,所以很少有人类遗骨保留下来。这个遗址的土壤呈弱碱性,并且湿度较大,墓葬内保持了一定的恒温恒湿,所以出土了大量的人类以及动物遗骨。”

出土陶器上发现早期文字符号

随后来到距离工地1公里外的文物库房。不大的库房内,整齐地摆满了各种陶器、玉器等文物,其中玉斧、玉琮、玉璧等玉器数十件,个个打磨圆润、光滑、精美。在所有的陶器中,一个小型的黑陶罐显得与众不同。同其它陶器上的纹饰不同,这个陶罐的表面画着一幅图案。图案内容为4根绳索从一只类似于野猪的动物身下穿过,然后被棍子挑起。“这描绘的是当时打猎之后,众人将猎物抬回聚居地的情形,是记事性的文字符号,也是早期文字的雏形。”甘恢元称。

考古意义

有望弄清“蚩尤”长啥样

前天下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先生表示,这个墓葬群的发现,将解开一系列关于良渚文化的谜题。林所长介绍,考古学证明,良渚人无论从存在时间,还是分布空间上,都同古代传说中的蚩尤部落非常接近,可以说是蚩尤传说的原型。然而因为以往的遗址中很少发现遗骨,考古界一直未能得知良渚人的身体特征。“蒋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完整的人类遗骨,我们不仅可以复原出良渚人的身体及面部,甚至可以通过DNA技术,确定整个墓葬群所有墓葬的亲属关系,进而‘复活’一个完整的良渚部落。”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2019-01-01 22:59

  • 广州黄埔沙岭发现春秋时期越人墓地

    广州黄埔沙岭发现春秋时期越人墓地

    2019-01-01 22:58

  • 一次性发现这么多古代货币

    一次性发现这么多古代货币

    2019-01-01 22:49

  • 江西寻乌发现汉代古墓 于明清时被盗

    江西寻乌发现汉代古墓 于明清时被盗

    2019-01-01 22:46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