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伴着微风,考古队员整理好行囊,戴上草帽,背着自己的装备出发了。这些装备就是考古队员的宝贝:有考古发掘用的手铲、用来绘制图纸的文具、用来留存影像资料的照相机、摄像机等。
7点30分,当其他人还在吃早餐时,考古队员已经准时到达工地。按照头天晚上的工作部署,井然有序地开展一天的考古发掘工作。布置好工作任务,考古队员进入自己所负责的探方内,用手铲清土、刮面、判断遗迹,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这有宝贝”,随着发掘人员惊喜的呼喊,工作人员赶紧过去,拍照、摄像、确定坐标、记录、写小件标签、取出文物、装进文物袋。“这是什么宝贝?”有旁观者问。“这是一件青铜时期使用过的石刀,可惜已经残了。完整的应该是半月形双孔石刀,是进行农作物收割时使用的生产工具。”考古队员不愿放弃任何普及文物知识的机会。
考古人员在挖掘现场进行清扫。
一块陶器残片在外人眼里可能毫无价值,但在考古人员手里却显得十分珍贵。
沉睡千年的古墓终于重见天日。
那边,,工作人员正在清理一座石棺墓,墓主人的骨架已经清理完毕。绘图人员正在为墓葬进行平剖面图的绘制,只见他认真而专注,按照事先布好的绘图基线,每一笔都画得小心翼翼,唯恐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这是啥时候的墓葬?怎么是这样的呢?”有围观群众不禁好奇地发问。“这是青铜时期的石棺墓,距今已3000年左右。那时候的人都是这种丧葬习惯,用石头垒砌做棺,然后下葬。”考古队员依然是耐心解答,围观群众也不禁啧啧称奇。“这石棺墓清理完毕后,应该完整地迁移到双阳区博物馆,进行整体复原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长春市双阳区文物管理所所长钟玉福在一旁若有所思地说。“这是个好主意,既普及了文物知识,又加强了文物保护宣传。”记者不禁为钟所长的想法叫好。
转眼,一天的考古工作就要结束了。考古队员们开始记录探方日记,对一天的发掘收获进行梳理记录,以方便日后开展研究工作。
下工了,考古队员们带着一天的收获和喜悦回到了驻地。洗漱完毕后,吃罢简单的晚餐,稍事休息,大家一起来到资料整理室,清洗、整理当天出土的器物。然后,考古队员又坐到桌前,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同时部署明天的发掘工作。这一切结束后,已经是晚上九点了。大家回到各自的房间,打开电脑,将当天的文字、影像资料输入电脑。午夜,一天的工作方才结束。考古队员们带着一天的疲惫,也带着一天的收获和喜悦进入梦乡,他们正期待着明天有更大的收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