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据从宁夏文化厅了解到,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卫常乐考古发掘中取得重要收获。
中卫常乐墓地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镇南2.5公里太青山北麓山前台地上(当地人俗称“半截子山”)。该墓地最早发现于1985年。为配合“西气东输”“中营高速公路”等国家、自治区重点工程建设,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卫市文物管理所组织专业人员,先后于2002年、2004年、2009年对该墓地开展了三次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墓葬近百座,出土各类文物五百余件(组)。
今年4月至7月,为配合“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对该墓地进行了第四次考古发掘。本次共发掘墓葬25座,其中汉代墓葬24座,清代墓葬1座。汉墓中,6座为双人合葬墓,其余均为单人葬。墓葬形制包括小型长方形土坑墓、“凸”字形洞室墓、砖室墓、石室墓、木椁土洞墓等多种类型。墓地大部分墓葬遭早期盗扰,保存状况不佳。随葬品以陶器、漆木器、铜钱及少量的车马明器为主,墓主身份应属汉代拓边平民。出土陶器以罐、壶、灶、釜、甑、灯等为主,铜器有铜镜、带钩、铃铛等种类。铜钱以货布、货泉等莽钱以及汉代武帝至宣帝时期五铢为主。出土的30具墓主骨骸,经吉林大学体质人类学专家鉴定,可确定性别的有男性12具,女性15具,死亡年龄多集中在25岁至35岁上下的青年阶段。
本次发掘中,有2座墓葬保存较好,属男女双人合葬墓。墓室内随葬品基本保持原状,有棺木两具,西棺上放置的彩绘木供案、丝织衣物、木质明器、陶器等基本完好。两棺内人骨完整,西棺内人骨经初鉴属欧罗巴人种,在该区域同时期墓葬人骨鉴定中少见。墓室为木柱围成的椁室,上下铺盖厚木板,潮隔防腐效果明显。墓室打开后棺木保存完好,棺盖上放置竹筐及其内随葬品保存状况均较好,发现有蛋壳、肉串、作物种子等有机物以及木屋、木俑、供案等木质明器。棺内尸骨覆盖衣物尚存,,现已整体搬移至中卫博物馆妥善保存。
本次所发掘墓葬主要以西汉末新莽时期至东汉早期墓葬居多,结合以前三次发掘情况分析,该墓葬时代从西汉早期延续至东汉中期,为研究中卫地区汉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