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我市考古人员从一座古墓里就清理出了一只制作精美的蜻蜓眼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27 22:13 我要评论( )

汉代流行厚葬,考古人员总能在汉墓里发现或多或少的随葬品,除了常见的陶器、铜镜、佩剑等外,还有不少稀奇的宝贝。记者昨获悉,我市考古人员从一座古墓里就清理出了一只制作精美的蜻蜓眼。 罕见 汉墓里发现较大蜻蜓眼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只制作精美的蜻蜓

汉代流行厚葬,考古人员总能在汉墓发现或多或少的随葬品,除了常见的陶器、铜镜、佩剑等外,还有不少稀奇的宝贝。记者昨获悉,我市考古人员从一座古墓里就清理出了一只制作精美的“蜻蜓眼”。

我市考古人员从一座古墓里就清理出了一只制作精美的蜻蜓眼

罕见

汉墓发现较大“蜻蜓眼”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只制作精美的“蜻蜓眼”很像一只黑眼球,和小汤圆一般大,但是通体布满了图案,这些图案都是蜻蜓眼睛的造型,很逼真,也很传神,使人不得不佩服2000多年前的古人工艺之精湛。

据悉,这只精美的“蜻蜓眼”出自一座汉墓,考古专家表示,“蜻蜓眼”很少见,而这么大的“蜻蜓眼”更是罕见。

疑问

“蜻蜓眼”咋做的?有何寓意?

记者仔细端详了半天,也没看出这一个个蜻蜓眼睛图案是如何镶嵌到“蜻蜓眼”上的,那么,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考古专家认为,这么漂亮的“蜻蜓眼”是由古代玻璃合成的。

“蜻蜓眼”放置于古墓里,蕴含着怎样的寓意呢?从旧石器时代起人类就认为正眼看人,神或邪魔的眼会给人带来厄运,不过,,有些神的凝视反而是有益的,因此人类把“眼”画在洞壁、建筑物上、墓里,或戴在身上当护身符,以抵消“邪恶眼”带来的厄运。这种具有保护力量的眼自古以来多以”珠子“形状出现,因为它便于戴在身上驱邪。

汉代体现视死如生观念,可能这位汉代的墓主人平时就佩戴着这只“蜻蜓眼”,墓主人去世后,家人就将“蜻蜓眼”作为心爱之物陪葬。

意义

或将见证汉代扬州的中外交流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学界已基本形成共识,认为战国中期前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应当和域外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中国早期的此类玻璃珠应是从国外引进。

本报最近几年一直关注的盱眙大云山汉墓出土的一套22件玻璃编磬,改写了中国玻璃制造史。原来,编磬一般由石头雕成,但这组编磬是由比石头还要重的铅钡玻璃熔铸而成,看起来像青白的玉石,且无色透明。而大云山出土的不少珍贵的域外珍品,也说明早在西汉时期,扬州就有了中外物质文化交流。据了解,汉代的东西方之间通过“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进行连接,在汉王朝物品被运往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的同时,来自这些地区的工艺品和原料也源源不断地进入汉王朝。

在江都王刘非一号墓出土的铜器中,镏金铜像、镏金

铜犀牛与驯象奴、驯犀奴,均为国内首次发现。专家表示,从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可以看出,江苏古代文明是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交汇、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相融的发达文明,这些域外珍品的重见天日,也将助推扬州正在进行中的“海丝”申遗工作。

而今,在扬州境内又发现了汉代“蜻蜓眼”,或许将成为考证扬州在汉代进行中外交流的又一珍贵实物资料。考古专家表示,汉代与东南亚的玻璃交流是很重要的内容,至于现在出土的“蜻蜓眼”是否舶来品,考古人员正在进一步研究考证。 记者 陶敏

【资料链接】

关于蜻蜓眼

据了解,在新疆发现的一颗蜻蜓眼式玻璃珠可以追溯至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随后,在山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又出现了一批春秋末战国早期蜻蜓眼。从战国中期开始,随着楚人对玻璃制造技术的掌握,蜻蜓眼式玻璃珠与一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玻璃产品以楚地为中心,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北14个省。秦以后,蜻蜓眼式玻璃珠在中国逐渐销声匿迹,只是在云南、新疆、广东等地发现少量汉代蜻蜓眼式玻璃珠。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2019-01-01 22:59

  • 广州黄埔沙岭发现春秋时期越人墓地

    广州黄埔沙岭发现春秋时期越人墓地

    2019-01-01 22:58

  • 一次性发现这么多古代货币

    一次性发现这么多古代货币

    2019-01-01 22:49

  • 江西寻乌发现汉代古墓 于明清时被盗

    江西寻乌发现汉代古墓 于明清时被盗

    2019-01-01 22:46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