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陆良县召开的薛官堡墓地2012年发掘收获现场说明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考古工作队宣布:在对陆良县薛官堡古墓群进行考古发掘中取得重大收获,共清理墓葬100余座,揭露面积近600平方米,发掘2000年前文物200余件。
薛官堡墓地位于陆良县马街镇薛官堡村,距陆良县城约12公里。墓地所在的陆良盆地地处云南东部,面积近772平方公里,是云南省最大的陆地平坝,珠江上游至南盘江自北向南从中穿过。薛官堡村坐落在盆地南部的一处高地上。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村村民在村西南周家坟一带建房、筑坟、打井以及取土等活动中,多次发现青铜器等文物。2005年,省、市文物考古部门对周家坟进行了勘探,发现数十座古墓葬,初步确定此处为一处青铜文化古墓地。近年来,受植树、建房以及盗掘活动的影响,墓地面临更大的破坏,保护形势愈加严峻。
为加强对薛官堡墓地的保护和利用,促进当地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并推进相关学术研究。今年6月底,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并会同市、县文物管理部门,对薛官堡墓地进行了首次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工作至8月中旬结束,收获令人兴奋。
为期近两个月的发掘工作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操作,共清理墓葬100余座,揭露面积近600平方米,其中绝大部分都为土著青铜文化墓葬。发掘分周家坟和唐家坟两个地点,彼此直线距离约40余米,中间被现代坟墓和村舍相隔,推测原先可能是连为一体的整块墓地。墓葬均为中、小型竖穴土坑墓,多开口于耕土层下,未见封土痕迹。发掘区内墓葬分布密集,墓坑大多为西北至东南走向,少数为东西向,叠压、打破关系异常复杂。墓葬平面多呈长方形,少数呈梯形;墓坑深浅不一,有的可能因受后期扰动,仅剩几厘米或十余厘米。发掘过程中很少见到木制棺椁痕迹,人骨也大多不存。近一半的墓葬出土随葬品,较多的10余件,少的仅一两件,,共计200余件。出土器物包括铜器、铁器、玉石器、玻璃器、漆木器等;铜、铁等金属器类有剑、戈、矛、斧、锛、凿、削、爪镰、扣饰、带钩、铃、印章、镜、钱币等;陶器包括罐、釜、尊、豆等;玉石器和玻璃器主要为各种珠饰。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专家杨勇介绍,通过墓地发掘以及对出土器物的初步分析,此次考古发掘主要取得了五个方面的收获:一是正式确认了薛官堡土著青铜文化墓地的存在,同时对墓地性质也有了初步的判断。根据墓葬排列、形制以及出土器物,可初步判定该墓地为一处汉代土著部族的公共墓地。二是对墓地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有了初步的认识。就时间范围即年代而言,根据出土铜镜、钱币以及铁器等可初步判断墓地的主体年代应在西汉时期。关于墓地空间分布,可知墓地范围除周家坟外,还包括唐家坟一带的高地。三是对墓地的文化面貌及内涵有了一定的认识。从墓葬形制尤其是出土器物看,薛官堡墓地展现的文化具有较显著的地方特色,与滇文化及八塔台文化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墓地的发掘不仅填补了地域空白,而且对进一步完善西南夷土著青铜文化的谱系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四是由于随葬品中包含一定数量的外来文化器物尤其是汉式器物,因此,该墓地的发掘为研究西汉时期汉文化进入西南夷地区及其与土著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对研究当地文化与周边其他土著文化的联系、交往等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五是这次考古发掘工作是陆良有史以来第一次正式的科学考古发掘,对国内考古研究,尤其是西南考古、秦汉考古研究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有助于对爨文化起源进行深度研究,也必将对陆良古代文化和青铜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对弥补滇东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空白具有深远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