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对在107国道以东、渚河以西勘探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古墓葬93座,出土文物398件(套),采集文物11件。
考古人员介绍,墓葬时代皆属西汉,形制主要包括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和砖圹两种。
此次出土文物按质类可分为陶、铜、铁、玉石、骨等,以陶和铜质类的为大宗。陶器的器类包括罐、壶、碗、缽、鼎、博山炉、圈、俑。一些陶壶、罐和碗的器身和器底有用白灰浆书写的文字,可辨识的有“白粱”、“黄粱”和“稻米”,殊为难得。铜质类的文物有钱币、带钩、镜、剑格、镞等。钱币种类包括半两、五铢和大泉五十。铜镜按纹饰可分为草叶纹文字镜、四乳四螭镜和连弧纹日光镜等,镜铭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见日之光服者君卿”等。其它出土文物还有玉质的剑璏、环、印章和铁带钩、铁权等。
墓葬排列较为有序,东西向墓葬与南北向墓葬的数量差别不大。合葬方式均采用夫妇并穴合葬,男性墓主人往往居于右侧。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与唐宋及之后历史时期的棺木形状有别。从已清理墓葬的形制、规格及出土遗物等方面初步推测,该墓地是包括若干家族墓地的一处西汉平民墓葬区。
文物专家介绍,近些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邯郸市区及周边古墓葬的分布是因当时的地理环境和邯郸城域的变化而呈区域性分布的。我市城南近郊发现的早期古墓葬基本都是汉墓,,且都分布于现滏阳河以西。此次汉墓群的发掘,不仅出土了一批有价值的文物实物资料,对我市战汉时期古墓葬的分布研究也有所裨益。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