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土谷塘航电枢纽为《湘江干流规划》中从上至下的第6个梯级,坝址位于衡阳市上游39km处的衡南县云集镇滨河村土谷塘处及对岸向阳镇彭祠村,属湘江中游河段。与其相邻的梯级分别为上游的近尾洲枢纽和下游的大源渡枢纽。工程涉及衡阳市衡南县、常宁市和耒阳市三县市的湘江干流与相关支流,为一槽蓄型水库。根据前期我所对土谷塘航电枢纽坝址及蓄水区沿线干支流域的考古调查结果,此一区域共有文物点19处,其中9处文物点会因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工程而受影响或遭破坏。这9处文物点皆为宋元时期的古窑址,包括云集窑址群、新塘窑址、窑头湾窑址、彭祠窑址、鱼市窑址、潇湘窑址、竹元窑址、灶头窑址、疏菜村窑址。2012年11月~12月我所会同衡阳市文物局、衡南县文物局对这9处窑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工作,重点在云集窑址群和彭祠窑址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现将工作情况简介如下。
一、云集窑址群
云集窑址群位于衡南县云集镇。据当地老人所描述,云集一带解放前保存着100余座窑包。1987年经过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表明,云集窑共保存有56座由窑炉、窑渣、瓷片堆积而成的窑包。1996年以来衡南云集镇的新县城建设工程对云集窑址造成了巨大破坏,文物部门在云集窑址群共抢救性发掘龙窑遗址6处。2010年云集窑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对象。但随着衡南县新县城建设的加速进行,,窑址均已受到或正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现仅余23处窑包残迹,这个准国宝单位保存状况堪忧(图一)。
图一 与衡南新县城共饮湘江水的云集窑群
经本次调查,云集窑址群的暴露遗存可以初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窑址遗存,窑具以乳丁垫圈和匣钵为主,产品以简单印花、刻划和素青釉为主要特征的窑口,以五合Y2为代表(图二)。
图二 五合Y2残次品
第二类窑址遗存,窑具以支钉和垫墩,产品以印花与彩釉装饰为主要特征的窑口,以五合Y7为代表(图三)。
图三 五合Y7残次品
这两类窑址的的关系在五合Y2与五合Y7之间可以得到说明。这两处窑址位于同一山包,村民屋后的一处断面上暴露出其窑炉,两者仅1米之隔。经试掘发现五合Y7的废弃堆积叠压在五合Y2之上,这说明前者相对晚于后者(图四)。
图四 一米之隔的两条窑炉
1997年10月至1998年3月为配合新县城建设而进行的考古发掘在2号龙窑二米深左右处出土了刻有 “太平兴国”、“衡阳县界窑”和“黄竹下窑”的铭文器物和窑具。“太平兴国”是宋太宗的年号,共使用了9年(976年——984年)。据说当地曾有名为“黄竹园”的屋场, 后因1924年的特大洪水黄竹园物场被冲毁。2004年的抢救性发掘出土了“至道元年七月初三日” (995年)的纪年器。这些纪年材料为第一类窑址遗存的年代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如再参考有关材料,如衡州窑、黄阳司窑等,以及与第二类遗存特征相近的衡山窑、广西永福窑等,我们可初步推定第一类窑址遗存的年代约为五代至北宋中期,而第二类遗存年代则约为北宋中晚期至宋元之际。
云集窑址群规模大、内涵丰富、制瓷年代久远,是湘江中游地区宋元时期制瓷业不可多得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价值,在建设衡南县新县城的过程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该窑址群的保护力度,避免造成对该窑址进一步破坏。
二、彭祠窑址
彭祠窑址位于衡阳市衡南县向阳镇彭祠村彭家大屋处(图五)。该窑址所在区域为土谷塘航电枢纽工程坝址永久征地范围,我们对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两处窑包堆积,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其中一处窑址的窑炉尚存,为斜坡式龙窑,残长8.6米,宽2.7---2.8米,坡度11°,残存部分为龙窑烧成区的中部,其火膛与尾部均已不存。该窑在窑壁北侧存留有一个长方形投柴口,窑床厚2—3厘米,窑壁厚10—15厘米,窑床与窑壁有褐色烧结面(图六)。两处窑口产品主以素青釉瓷为主,色淡青或翠青,少量褐色釉,出土的器物以形态各异的壶、罐为主,此外有少量碗、钵、碟、缸、瓮、杯等。窑具有匣钵、垫圈等(图七)。该窑址产品特征与衡阳窑、蒋家窑产品相近,属宋代衡州窑系窑口,为深入挖掘衡州窑的内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图五 彭祠窑址远景
图六 彭祠窑址残存的窑炉
图七 彭祠窑址出土的青釉执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