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25 21:45 我要评论( )

该墓位于山东省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约2000米,墓地原有三座大型封土墓葬,早年被平毁。近几年历经多次盗掘,给该墓的保护带来很大难度。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菏泽市文物处、定陶县文管所联合组成灵圣湖墓葬发掘考古队,2010年10

该墓位于山东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约2000米,墓地原有三座大型封土墓葬,早年被平毁。近几年历经多次盗掘,给该墓的保护带来很大难度。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菏泽市文物处、定陶县文管所联合组成灵圣湖墓葬发掘考古队,2010年10至今对该墓葬进行清理发掘。

墓葬现存封土分两部分,核心部分位于墓室上部,成多层台基式,平面基本呈方形,逐级上收;外围铺以斜坡式堆筑夯土封护,封土直径约150米。从夯窝判断,所用工具为平头夯具,直径约5~8厘米。多为集束棍成排成列夯筑。

该墓葬属于“甲”字形大型木椁墓。墓道斜坡式,东向,两侧带有二层台。墓坑近方形,边长27.84~28.46米,四壁板筑而成,属于地上墓坑。墓坑开口四周边缘分布26个等距的柱洞;墓坑上部封填有厚1米多的细砂及青膏泥。墓坑内四周积砂,积砂槽内有12根与外围柱洞相对应的立柱。

墓室近方形,边长约23米,顶部及四周用青砖垒砌封护,顶部两层青砖下,有绳编制的薄木板覆盖着墓室顶部第一层枋木。木椁墓室包括黄肠题凑、回廊外12个侧室、回廊、前室、中室、后室以及前、中、后三室的8个耳室、各室间甬道、四个门道。前、后室耳室各有一个壁龛。中室内有一漆棺。整个墓室结构南北对称。外围的黄肠木近21000根,长1.15米。各侧室壁皆为黄肠木垒砌,长70厘米,共12006根。回廊内、中室四周也由长1.15米的黄肠木叠垒,共2412根。黄肠木皆是三根薄枋木穿榫连接成一组。椁室顶部垒砌五层宽窄不均、厚30~40厘米的枋木。木质保存较好,木材总量约2200余立方米。经初步鉴定木材种类,椁室顶部五层枋木为楠木及硬木松,黄肠木属于柏木,棺为梓木。

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

墓葬全景

封护墓室的顶部及周边的青砖皆草拌泥质,绝大多数砖上都有朱书、墨书、刻划文字以及符号、模印纹等,文字内容绝大部分是人名,另有少量“山阳昌邑东炀里”、“平昌里”、“八十二数”等地名及数字。初步观察,砖上涉及的人名姓氏达30余种。

墓葬内进行细致的筛选清理,没有发现任何可移动文物。但在中室门口甬道外口底板下发现一木板覆盖的器物坑。坑长53、宽30厘米,其内放置一外围缝制丝织品并用横竖丝带捆绑的竹笥,竹笥内叠放一件女士汉袍,汉袍颈背部用十字花丝带缝系的玉璧。玉璧为青玉质,直径18.6厘米。竹笥、汉袍、玉璧保存完好。

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

竹笥

初步认识及意义

1、关于墓主人问题

从目前清理墓葬情况来看,除出土带有文字的青砖以及器物坑内出土女士汉袍外,还没有发现证明墓主人的确凿的证据,只能大致从“黄肠题凑”墓葬形制结构以及汉代定陶历史文献中探求墓的时代及墓主人信息。

目前青砖上文字有“丁明”、“丁子明”等人名。在西汉目前只有汉哀帝刘辛时期其舅大司马为丁明。结合定陶汉墓的墓葬结构以及出土青砖带有大量楷书兼隶、行书体文字演变时代特征,判定该墓葬的年代应属于西汉晚期。

该墓葬规模比以往发掘的汉代诸侯王“题凑”墓都大。墓室大致方形,象征性的四个门道,体量巨大的木材量,以及题凑棺椁用材制度,都符合“黄肠题凑”这种天子葬制的特点。封土总高度约18米,无疑都属于诸侯王级的特点。

定陶地区,从战国到汉代一直都是膏腴之地,地位堪比关中京畿地区。西汉时期定陶间续隶属梁国、济阴国(郡)、定陶国。称王者有梁王彭越、刘恢、吕铲、刘揖、刘武,济阴王刘不识、第一定陶国王刘嚣、第二定陶国一任定陶王刘康、二任王刘欣、三任王刘景。梁国的前期都城在梁孝王刘武前皆都于定陶。《汉书》载,彭越因谋反被诛;刘恢后徙赵国为王,因悲思爱姬自杀,吕后以为用妇人故自杀,无思奉宗庙礼,废其嗣;梁王吕产为国相没就国,被朱虚侯章“杀之郎中府舍侧中”;梁怀王揖入朝,因堕马死于长安,无子嗣,国除。文帝甚爱之,能否葬于定陶甚为疑问;济阴哀王刘不识立一年薨;楚孝王刘嚣,甘露二年立为定陶王,三年徙楚;定陶王刘景,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徙封为信都王。以上各王因谋反、私怨、徙封等其他原因皆不可葬于定陶。据此,该墓只有定陶王刘康及其王后可寻。
定陶共王刘康:据《汉书》载,河平四年(前25年)至阳朔二年(公元前23年),共王康薨”。虽则成帝在恭王生前“遇共王甚厚,赏赐十倍于它王”,但刘康徙封到定陶为王仅三年,建如此规模的大型“黄肠题凑”墓,并非易事;且不属于定陶国辖区山阳郡(国)人是否参与为其建墓亦有疑问。

定陶王后丁姬:《汉书?成帝本纪》载:“建平二年(前5年)六月庚申,帝太后丁氏崩。上曰:朕闻夫妇一体。诗云:『穀则异室,死则同穴』。昔季武子成寑,杜氏之殡在西阶下,请合葬而许之。……帝太后宜起陵恭皇之圆。遂葬定陶。发陈留、济阴近郡国五万人穿復土;《汉书?外戚传》载“遣大司马票骑将军明东送葬于定陶,贵震山东”;哀帝以汉代“天子之制”殡葬其母丁姬,用“梓宫”,着“珠玉之衣”。因此,丁太后死后以“黄肠题凑”葬制葬于定陶应为可信。“山阳昌邑”等地名正迎合“发陈留、济阴近郡国五万人穿復土”之言。山阳郡(国)在西汉至晋时期间隔沿用,昌邑很大部分时间皆为郡治所在地。元、成、哀帝时期,西汉晚期外戚专权,王氏与傅、丁氏间的斗争甚为激励。致使王莽秉政后,毁傅、丁两太后坟冢。《汉书?外戚传》多有记载。但对于丁太后的始葬地与《汉书?成帝记》所载相悖。但“烧燔椁中器物”,“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衣”的毁墓过程应为可信。此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济水又东北迳定陶恭王陵南,汉哀帝父也。……今其坟冢,巍然尚秀,隅阿相承,,列郭数周,面开重门,南门内夹道有崩碑二所,世尚谓之丁昭仪墓,……丁姬坟墓,事与书违,不甚过毁,未必一如史说也”。因此,王莽对丁后墓的破坏,大体应主要是将墓中的随葬品清除、去掉玉衣、替换木棺,而墓外的陵园及其他设施并非毁之殆尽。正迎合M2的发掘清理只有木棺,无玉衣,陪葬器物等情况。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山东滕州发现136座东周墓葬

    山东滕州发现136座东周墓葬

    2019-01-01 19:28

  •  同时参与了后伏山遗址考古工作的房振说

    同时参与了后伏山遗址考古工作的房振说

    2019-01-01 16:52

  •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西城墙发掘工程完工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西城墙发掘工程完工

    2019-01-01 16:46

  • 此次发掘的文化层主要为唐宋和战国西汉时期

    此次发掘的文化层主要为唐宋和战国西汉时期

    2019-01-01 16:46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