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冶铸业和铁器工业是战国秦汉时期关乎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和战略性产业。临淄齐故城是周代的齐国都城,也是秦代临淄郡郡治和汉代齐郡郡治及诸侯国齐国的都城。战国秦汉时期,临淄作为东方一大都会,工商业高度发达,新莽时期仍然是全国著名的五个工商业大都市之一。战国秦汉时期,临淄工商业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青铜冶铸业和铁器工业的高度发达。
为了推进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冶铸业和铁器工业的科学研究,并为临淄齐国故城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提供科学依据和学术支持,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之一的“临淄齐故城冶铸遗存考古发掘与研究”,于2011年正式启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并联合临淄区文物局组成项目组,2011年秋季开始在临淄齐故城有计划地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
2011年秋季以来的考古调查,一方面是对齐故城内的冶铸遗址进行全面、系统的专题调查;另一方面是采用传统方法和现代物探技术相结合,对阚家寨村以南的冶铸遗址进行深入细致的重点调查和勘探,面积达60万平方米。在考古调查和勘探的基础上,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2012年秋和2013年春在阚家寨遗址B区的3个地点进行正式的考古发掘。2013年3月30日,邀请全国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的30多位科技考古学者在临淄召开了现场座谈会,全面启动多学科合作研究。临淄齐故城冶铸考古取得重要收获和进展。
1.齐故城内冶铸遗址的系统调查,,调查并确认冶铸遗址14处,包括铸铜作坊址、铸钱作坊址、冶铁和铁器铸造加工等铁器工场址等,其年代为东周秦汉时期,为全面了解和认识东周秦汉时期临淄城内青铜冶铸业和铁器工业的产业结构、性质和内涵及其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
窑炉基部
2.阚家寨遗址B区3个地点的考古发掘,初步摸清了阚家寨B区的文化堆积状况,即下部是春秋时期的文化堆积,并且有可能存在大型建筑遗存,中上部为战国秦汉时期的堆积,从而为了解和认识这一地区东周秦汉时期的利用及其变迁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且为了解和认识东周秦汉时期齐都临淄城的布局结构及其演变提供了重要的个案资料。
铜镜陶铸范
3.阚家寨遗址B区3个地点的发掘,出土一大批有关金属冶铸的文化遗迹和遗物,如窑炉、铸坑、水井、窖穴以及铸范、铁渣、铁制品和铜制品等,证明该区域在战国秦汉时期是一处大型的冶铸手工业作坊分布区,冶铸生产包括铜器铸造、钱币铸造、熔铁铸铁、铁器加工等,为深入研究当时的金属手工业生产及其技术发展水平提供了珍贵资料。
铜镜陶铸范
4.这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是通过阚家寨遗址B区第二地点的发掘,揭露清理出铸坑、水井等遗迹,发掘出土镜范残块100余件、鼓风管等铸铜遗物,以及一批儿童瓮棺葬,初步揭露出一处西汉时期的铜镜铸造作坊址,科学证明了临淄是汉代铜镜铸造中心之一。这是国内外古代铜镜铸造作坊址的首次科学发掘,是汉代青铜冶铸业研究的重要进展,更是汉代乃至整个古代铜镜铸造业及铸造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
钱范
5.发掘出土有关实物资料的多学科合作研究结果表明,动物遗骸发现有马、黄牛、猪、狗和墨鱼骨等,植物遗存发现有糜子、核桃核和枣核等,为复原当时的自然环境、了解工匠乃至当地居民的的生活状况提供了科学信息。
陶器盖
临淄齐故城冶铸遗存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过程中,全面运用全站仪、RTK、GPS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测绘记录,对出土的易损文物随时进行保护性处理,强化各种标本的采集,结合调查和发掘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齐故城内冶铸遗址的系统调查和阚家寨遗址的重点发掘,以及下一步对出土资料的科学整理和多学科合作研究,将极大地深化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冶铸业和铁器工业生产及其技术的研究,为临淄齐故城的保护和展示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临淄齐故城冶铸考古”项目组)
水井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