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墓中的宝贝被形容为岭南的稀世珍宝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25 10:01 我要评论( )

198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广州解放北路象岗山,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汉墓。经过考古专家鉴定,这是西汉初年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的陵墓,也是岭南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唯一汉代彩绘石室墓。这次考古发现打开了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的一座宝库,墓中出土文物

198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广州解放北路象岗山,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汉墓。经过考古专家鉴定,这是西汉初年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的陵墓,也是岭南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唯一汉代彩绘石室墓。这次考古发现打开了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的一座宝库,墓中出土文物一万余件,其中“文帝行玺”金印、玉角杯、错金铭文虎节等文物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名副其实的岭南至宝。

墓中的宝贝被形容为岭南的稀世珍宝

文帝行玺

墓中的宝贝被形容为岭南的稀世珍宝

丝缕玉衣

墓中的宝贝被形容为岭南的稀世珍宝

角形玉杯

赵眜是南越国第二代国王,公元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是南越国第一代王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在1983年6月9日,根本没有人会把解放北路的建筑工地与赵眜联系在一起。当时,象岗山上正在挖地建楼,意外发现地下是一块坚硬的巨石。幸亏当时工程负责人是一位有识之士,意识到可能是古墓,马上通知了广州市文管会考古队。经过简单的勘探,麦英豪、黄淼章等考古专家确认这是一座汉代陵墓。

出土金印揭秘墓主身份

1983年8月25日,考古队来到象岗山,开始对古墓实施抢救性发掘。当起重机将墓道中坍塌的巨石一块块吊走后,经测量,这是一条长度为10.46米、宽2.50米、距地表深度为3.22米的长方形斜坡墓道。随着考古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文物出土,专家意识到这个古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但到底是谁,依然是一个谜。

直到1983年9月22日的下午,考古队在墓主身上发现了一枚玉印,紧接着,又发现一枚用青白玉雕成的“帝印”玉印。一个个惊喜接踵而来,高潮是一枚龙钮金印,上面有四个刚劲有力的小篆字“文帝行玺”。原来这座墓的主人是南越文帝,《史记》中记载的、汉朝赐谥的南越文王、第一代南越王赵佗的孙子赵胡。而“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意义非凡。

南越王墓的发现,不但震撼岭南大地,而且惊动全国,闻名世界。墓中的宝贝被形容为岭南的稀世珍宝。

迄今出土最早最完整丝缕玉衣

另外一件出土宝贝是丝缕玉衣。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帝王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汉人迷信玉,以为玉衣可使尸体不腐。目前我国考古出土的完整玉衣有十几套,南越王的丝缕玉衣是我国迄今所见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玉衣。这件玉衣长173厘米,由2291块玉片组成,和过去中原地区发现的汉代玉衣有所不同,是用丝带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做成。分为:头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裤筒和鞋六部分,因此被称为“丝缕玉衣”。

随葬丝绸品种多数量很大

从南越王墓出土的丝绸情况看,丝绸的随葬品不但品种多,而且数量很大。可惜出土时织物已全部炭化。炭化堆积层厚达20~30厘米,陪葬丝绸估计不下100匹,折叠层达700余层。用丝织品包裹随葬品也很普遍,有人估计超过300件以上。如此多的丝织品整匹随葬,说明南越国的丝织产品相当丰富,而且也会有外销,估计墓中出土的非洲象牙、银盒、香料等舶来品,可能是用丝织品来交换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2019-01-01 23:03

  • 枣庄86座东周古墓出土文物数千件

    枣庄86座东周古墓出土文物数千件

    2019-01-01 22:54

  • 上石河村古墓葬群出土近五百件春秋时期文物

    上石河村古墓葬群出土近五百件春秋时期文物

    2019-01-01 22:40

  • 有多项成果在国内外系首创

    有多项成果在国内外系首创

    2019-01-01 22:29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