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汝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部分委员下乡考察古文化,在该市洗耳湖(马庙水库)景区的入口处的谢湾村,发现一奇特的古寨遗址。随行的文史专家认为,这一古寨选址和架构均非常独道,非近代人所为,可能是汉代的钨堡。
寨址在该市洗耳河西岸,原为河岸突入河道的半岛。筑寨者在半岛与河岸接合部开挖了10米高和10米宽的壕沟,使半岛与河岸分离,形成东西约50米,南北约100米,四面沟深壑陡的长方形土岛。古寨就以土岛为主体进行设计和构建。
此寨有窑院、寨顶和地下窑群三部分构成。
窑院在土岛的南部,是处东西约20米,南北约10米的天井,占居土岛十分之一的面积。“井壁”凿有7孔窑洞,5孔面南,2孔面西。南壁开一窑门,是窑院的大门也是出入古寨的惟一通道。这是一处北方典型的天井式窑院,又名“地坑窑”,,在汝州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面南的两孔窑之间曾有个2米宽的斜坡,住户称之为马道,是通往寨顶的惟一通道。马道设计之初应是一个吊桥,战时是断开的。如果说寨门是第一道防线,马道应是古寨的第二道防线。
天井现为村民王成现和王成海兄弟的老宅院。王成现在寨外盖新房后成为家里的仓库,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寨门。王成海将天井东部的“井壁”扒掉建成都养鸡场,但保留了北壁的3孔窑洞。
据59岁的王成现介绍,谢湾寨没有一寸人工寨墙,因为寨周围全是数丈的陡崖,不需要筑墙防护。寨内没有建筑,全是庄稼地,住户全部在地下生活。
从窑院的马道可以登上寨顶,站在10多米高的寨顶确有一揽众山小之感。
在寨顶中央靠东的一隐蔽处有地窖式窑洞,有两个洞口,一在东部的洗耳河岸上的高崖,远看像向口向东开的普通窑洞;一在寨内,有路道与马道相通。
地下窑群在地窖窑的下层,有一南北走向的地道,把10多孔窑洞串联在一起,构成谢湾寨地下安全堡垒。地道口有机关与上层的地窖窑相通,应是所设的第三道防线。
下层的地道长约80米,在寨体的东部。与地道相连的十几孔窑洞,均匀地分布东部的高崖正中,窑口面向洗耳河。窑口处均有一个开阔的小平台,类今天高楼的阳台。台外有树木野藤拦护,使外面很难发现窑口的存在。平台下是近乎90度的断崖,距河底10多米高,加上河底宽深的河水,想从下面登上窑口几乎是不可能的。地道内有一深井,可保证全寨人的用水。地道应有一处暗道在沟底的某处,以防万一地堡被攻破后逃避。在一处残存的窑口的平台上,发现一棵一人合抱的老椿树树桩,上面长出的新枝刚被当地村民采去食用。这个老椿树极有可能是当初的住户为食用方便专门种植的。
按王成现老人的说法,寨上没有建筑,上面长的是荆棘和野草,一可保护地下的窑洞,二来给人造成这是一个荒岛的假象。
在考察中发现寨子上面有许多汉的瓦片和砖块,说明寨子在汉代曾有建筑群存在。在一个地势险要的独岛上,上有坚固的建筑群守护,下在地下堡垒备患,与汉代的坞堡结构非常吻合。
详细考察了谢湾寨后,确实找不到寨的元素,所谓的寨门实际是个窑洞口。这个窑院对整个寨体来说也是个掩护,窑院被占领了,天井后的高崖常被敌方忽略,高崖下面的地下堡垒自能安然,因为天井依高崖而建是常理。如果万一敌方发现了寨内隐藏的住户,有一人在地窑下面的机关处守住窑口,万夫也无能为力。
可惜寨地破坏比较严重。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的群众依黄土优势开机砖场发展经济,包括窑院的张家兄弟也参与了其中,将洗耳西岸整体挖低了5至8米。谢湾寨也没能幸免,北部整体挖低了4米,中间挖低了6米,将寨体分为南北两段。北部在挖土制砖过程中,所幸没有伤及地道和串联的窑洞,并留下了四周的土层,看着真的象环岛的寨墙。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