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房山区长沟镇发现的唐代大墓墓志开启,墓主身份也最终确定。根据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考古人员的现场考证,该墓志铭文与《全唐文》的记载基本相符,由此确认了这座北京考古史上罕见的唐代大墓的主人正是唐代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济。对于一些此前待解的谜团,专家也有了更多答案。
解密唐代大墓
此前,尽管墓志盖上的铭文与历史文献记载吻合,但是由于古代有名字忌讳的观念,撰写铭文的人会把墓主名字隐去,而且从历史上看,当时一共有过6名刘姓节度使,因此最终确认墓主身份还需要看到志石上的文字。
昨天,为本次考古特意设计的龙门吊将2吨多重的墓志盖缓缓吊起,墓主身份终于大白于天下:确系唐代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济。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吴梦麟介绍,刘济虽然死于非命,远在长安的朝廷还是让文采非凡的当朝宰相为他撰写了墓志铭。但那些记载于各种“传”里的重要细节,比如刘济死因等统统回避掉了。对于这份墓志铭,在后世的流传中各个版本产生了差别。到底真正刻在志石上的铭文如何?在确定了墓主身份之后,其具体的生平经历,还有待清理墓志浮土,露出全部铭文之后,进行细致研究。
为何刘济墓志不及夫人豪华?或与其被儿子谋杀有关
对于大墓内墓志比刘济墓志还要豪华很多的“夫人”到底是谁,此前一度引发热议。有人认为是刘济生前最爱的女人,也有人认为是其姐妹。昨天,随着“夫人”墓志盖的开启,浮土被清理,当“张”字出现,这一谜团也得以解开。专家分析认为,结合现有文献、墓志盖等已经能够确定,大墓内的“夫人”系刘济夫人“张夫人”。
考古专家安佳瑶介绍,刘济当了20多年节度使,其本希望传位于长子,但因其次子战功更多,心有不服。
据史书记载,刘济的几个儿子不和,公元810年,刘济出讨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以次子刘总为行营都知兵马使,驻守饶阳(今河北饶阳县)。刘济在营中染病不起,刘总于是乘机毒杀刘济,并矫父命杀死兄长刘绲,号称“幽州留后”。
在刘济墓中,考古人员发现刘济的墓志与其夫人墓志相比,既无彩绘,体量又小,在男尊女卑的古代,这似乎不合常理。对此,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长宋大川认为并不奇怪,因为刘济之妻死于刘济之后,彼时刘济之子已经继任幽州节度使,母亲死后加以厚葬无可厚非。
吴梦麟则指出,首先需要根据刘济夫人墓志的时间来进行下一步的推断,刘济墓志简朴,可能是因为刘总反感父亲,在毒杀父亲后特意采取这种葬式。刘总矫父命杀死兄长后心中纠结,最后剃度出家,厚葬母亲可能是出于一种补偿心理。
刘济墓为何选在此处?刘济喜欢佛学赞助刻经
吴梦麟介绍,刘济墓与著名的云居寺相距不远,这可能与刘济生前喜欢佛学有关。据她介绍,作为一名掌权20多年的节度使,刘济一生为北京的刻经事业做出了贡献。他在位期间曾赞助支持刻经,包括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等。
此外,吴梦麟指出,考虑到刘氏家族当时的显赫地位,刘济墓的发现为其家族墓的寻找将起到重要作用。
记者在现场看到,刘济墓中有很多佛教元素,比如其汉白玉棺床采用须弥座式样,长明灯采用莲花式样,特别是首层棺床石条上浮雕的一系列神采各异的脸形图案非常抢眼。有专家认为这是金刚脸,但吴梦麟认为可能是阿修罗面。阿修罗为香神,在棺床上刻此图案,意为让亡者走一条“香的去路”。但神秘的脸形图案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有待学界进一步破译。
未解之谜:出土头骨尚未确定是刘济
昨天,在刘济墓发掘现场西北角的展示点,摆放着一排神秘的锦盒。其中最大的一个锦盒里放着大墓中发现的一枚人头骨。记者看到,这枚人头骨已经残缺不全,其中一部分经过人为拼合,细微的碎片、牙齿被收在塑料袋中。
考古专家告诉记者,这枚人头骨的研究将对解开很多谜团起到重要作用,比如其真实死因就对判断尸骨身份有帮助。
专家称,如果真如传记所写,刘济是被儿子毒杀,并且毒药深入骨头的话,如重金属致死是完全有可能检测出来的。依据现在的技术,还可以进行人物相貌复原。从现有头骨骨缝等判断,专家认为死者已有一定年纪,牙齿磨损程度较深,脸形瘦长。专家称,如果牙髓保存完整,还有可能通过DNA的方法测定死者身份。下一步,人骨研究专家将通过进一步研究,解开尸骨身份之谜。
此前有专家表示,根据一些古代墓穴的惯例,通常在棺床腰部有一个洞,叫做“金钱眼”。因盗墓者非常不便盗取,往往会保存下更加珍贵的文物,特别是墓主生前贴身之物。下一步是否会发掘到“金钱眼”呢?昨天,考古人员清理了棺床浮土,已发掘到距离棺床表面30厘米处,但未发现重要随葬品。
考古人员介绍,目前,考古发掘工作尚未结束,会否在棺床腰部的“金钱眼”中发现珍宝,仍然是谜。
考古价值:墓志堪称无价之宝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长宋大川表示,此次发现的这座唐代墓葬,其规模巨大,形制特殊,出土文物精美,壁画数量多,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考古、文物、历史、艺术研究价值。该墓虽遭历代破坏,但整体墓葬结构仍保持基本完整,在全国同类型考古遗迹中实属罕见。
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孔繁峙介绍,墓中出土的两合墓志称得上是“无价之宝”,墓志铭文和《全唐文》吻合并能相互印证,说明历史文献的记载是可信的,此外对铭文的进一步研究,不排除还会发现对墓主所处时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一旦有这样的发现,将可直接填补历史文献的空白,甚至是北京史研究的空白。
保护规划:大墓确定原址保护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