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找到石墙、神道等与古代墓葬有关的设施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25 03:09 我要评论( )

记者从遵义市仁江河畔的考古发掘现场获悉,考古人员在一个被称作青杠林的台地附近,找到石墙、神道等与古代墓葬有关的设施。这些迹象表明:这里极可能存在一座面积超万平方米的古墓,疑是南宋末年播州土司杨价的坟墓。 日前,考古队在抢救性发掘播州第19代

记者从遵义市仁江河畔的考古发掘现场获悉,考古人员在一个被称作“青杠林”的台地附近,找到石墙、神道等与古代墓葬有关的设施。这些迹象表明:这里极可能存在一座面积超万平方米的古墓,疑是南宋末年播州土司杨价的坟墓。

日前,考古队在抢救性发掘播州第19代、21世土司杨铿墓时,从墓志铭上获悉,南宋末年的播州土司杨价墓,就在该墓附近。

因为实物的文字记载,考古队采信了墓志铭的记载。同时,鉴于下游正修建中桥水库,考古区域将被淹没,考古队决定尽快对墓志铭记载内容进行调查、核实,以便提出文物保护方案。

据介绍,经调查,考古队员在驻地周围的草丛、田坎、竹林中,最先发现了零星露头的石墙。这些石墙,年代久远,大多埋在地下,环绕着一个被称作“青杠林”的台地。随后,考古队员在石墙附近,还发现埋于地下的石板路、宽大石台阶等,类似于古墓前的神道。

考古队员称,石墙加上神道、石台阶的范围,目测估计面积超万平方米。“这些设施,要么围绕‘青杠林’台地,要么是从台地中间延伸而出。”他说,这些迹象表明,“青杠林”台地下,极有可能存在一座庞大的古墓。而如此规模的墓葬区,墓主只可能是王、侯身份。

据史料和杨铿墓志铭记载,南宋末年的播州土司杨价,其被封为威灵英烈侯,死后皇帝还赐庙号“忠显”。
附近村民说,他们在建房挖基础时,曾挖到过数块类似石槽的石制品,为砂石雕刻而成,但被随手扔掉。考古队员根据村民的描述推测,被扔掉的“石槽”,可能是古墓神道两旁的碑座,且具宋代墓葬用料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在考古队员圈定的范围内,目前已有一座明末的播州土司墓葬,,但规模相对较小。据称,已找到的这座墓葬,埋葬的是杨应龙的父亲杨烈,其使用的石料材质,全为青石,非村民描述的砂石。

探铲打孔 掘地三尺找古墓

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考古队员正在台地上,用探铲打孔探寻地下情况。

一名考古队员表示,从已打出的探孔分析,“或已摸到了墓室边缘”。但因土层太厚,穿过至少4个不同时期的土层,也还未接触到真正的本土。他说,如此厚的墓葬封土,绝非一般富人坟墓所能达到。

据称,因深度太大,无论砸下还是拔出探铲,都很费力,几个工人的手掌都被磨破了。考古队员称,为更准确定位“青杠林”台地的性质,他们将考虑使用一种效率更高的探测设备。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生物研究所等考古机构开展探源青岛考古工程

    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生物研究所等考古

    2018-12-29 03:59

  • 遵义市海龙屯考古:“水牢”其实是通道

    遵义市海龙屯考古:“水牢”其实是通道

    2018-12-29 02:57

  • 宋代和明代石墙叠压在一起 位于在建的遵义市中桥水库淹没区内的杨烈墓

    宋代和明代石墙叠压在一起 位于在建的遵义市中桥水库淹没区内的杨烈

    2018-12-22 15:29

  •  钓鱼台遗址位于当涂城东南2公里处的凌云山南麓、姑溪河畔

    钓鱼台遗址位于当涂城东南2公里处的凌云山南麓、姑溪河畔

    2018-12-21 10:20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