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6月,在余姚东部姚江边一个叫“河姆渡”的小村子附近,为改造和兴修水利设施,在3米多深的地下挖出的烂泥中夹杂着很多“石头、瓦片、骨头和木头、树枝条”等杂物,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
于是,蜚声中外的河姆渡遗址在这看似偶然的机遇中破土而出,由此第一次宣告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
2003年,在其东北面直线距离7公里处,宁绍地区东部姚江流域又一个重要的远古村落——田螺山遗址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木构建筑
带切割痕的鹿角
出土的龟腹甲
编织物
石斧
河姆渡遗址发掘整整40年过去了,考古专家们不断“雕塑”着这群生活在7000至5000年前的浙江先民的形象,并经常以现代科技的“显微镜”来管窥古人的喜好和能耐。
循着文明暗语的秋毫,我们再次叩开了尘封的厚重历史大门,时光机不知不觉定格在了北纬30度、东经120度附近——田螺山,在这里,我们嗅到了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的生活气息,我们看到了远古江南在巨大的嬗变中幽然绽放的史前文明之花。
【觅踪】
北纬30度,是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它穿缀起了四大文明古国,而且遥相呼应着神秘的百慕大三角、著名的埃及金字塔、传说中沉没的大西洲、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底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田螺山,就处在这个神秘纬度里。
从杭州驱车出发沿杭甬高速向东南方向行驶,在高桥枢纽折入宁波绕城高速公路,过了慈城大桥,再往前六七公里就到了余姚田螺山。
这宁绍平原一隅之地,虽不算沃野千里,却也山明水秀,闷热的天气里不时送来徐徐凉风。
田螺山遗址就处在这个盆地的中部,这里已被修建成了一座气势不凡的博物馆,但它只坐落在一座很不起眼、海拔仅5米的小山包——田螺山。
就在这里,一个史前古村落遗址向世人撩开了神秘的面纱,河姆渡人在此渔猎、建房、种稻、饮茶……一直繁衍生活了一百多代。
说起田螺山遗址的发现,纯属偶然。省考古所考古一室主任孙国平在遗址现场向我们娓娓道来,一晃已是10多年前的事,2001年一家私营热处理厂因用水需要开挖一口水井,2米多深处却意外地掘出了不少骨头、木头和类似瓦片的东西。
“如果没有那个热心厂主的及时报告,可以肯定,我们到现在对它还会是一无所知。”孙国平在田螺山已经驻扎了十年,“尽管它在内涵上与河姆渡遗址差不多,但它的布局更完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非常完整的一处依山傍水式的史前村落遗址。”
在田螺山遗址发掘现场,有七八位考古工作人员正在淘洗着从遗址中挖掘出来的泥土。还有些中年妇女正系着围裙、戴着手套,翻拣着鱼骨、陶片等出土物,她们动作娴熟,就像手术台上为主刀医生递工具的护士,筛选分类出有价值的遗物,递到考古人员手中,考古人员慢慢剖开历史真相,解读文明密码。
“这里保存环境好,我们不想错过一丝一毫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淘土虽然繁琐,但真的可以淘到东西。”考古领队孙国平淘出了一颗类似牙齿的“石头”说:“这可能是一个七八岁孩子换牙掉落的牙齿。”再往旁边看,金枪鱼的脊椎骨、长颈鹿的肩胛骨、橡子的果壳都一一被淘了出来。
淘洗之后的修复更是需要耐心,挖出的碎片会被装进旁边的一个个塑料筐并标上标号,材料相同的碎片要被分类放置,拿回工地的修复室,拼凑成相互契合的碎片,缺失的部分用石膏弥补一下,粘贴的过程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和判断,一个姿势常要保持一两个小时。
这里,在7000至5000年前,曾经是一座邻近海岸、依山傍水的东南沿海古村落,是先民非常理想的栖息地。远古先民在住址选择上,受环境变化影响明显,水源状况和食物资源是他们选择落脚点的两个重要考虑因素,这个古村落就依托着当时古海湾边上的一个小岛分布居住的木构房屋,相对孤立,可与野兽隔离开以保安全。
顺着一个木板梯往下走,我们站在了考古探方的边缘,脑海中不自觉地联想拼凑起河姆渡人生活的场景,田野凉风中,摊开手掌,仿佛已握住了遥远的风沙。
【解密】
当一轮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照耀到沿山麓坡地分布的原始村落,新一天的劳作开始了。男人们肩荷骨耜走向村外的稻田,荡桨河湖,张弓引箭;女人们手提篮筐隐现在山丘树丛;村舍间,狗逐猪突,小孩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这是对先民生活的遐想,站在田螺山遗址的挖掘现场,你会更愿意相信,那就是曾经的真实存在。
7000年太遥远,遥远得令人陌生,许多故事都早已湮没在地底,消散在风中,我们只能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去猜想和还原。
现在让我们玩一把“穿越”,化身为数千年前田螺山的远古先民,看一看先民们的吃住行。
Ⅰ.吃
如果你从山口进入后不久,就可以发现我们的这个“村落”。它的四周是丘陵,并邻近大海,河网密布,水生陆生动物比现在多得多。
每天,日出而作;黄昏时分,外出捕鱼打猎、砍树劳作的人陆续归来,手里握着用石头、骨头、鲨鱼牙齿等制成的各种奇形怪状的工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