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2200多年的建城史上,闽越国都城冶城与西晋的子城是否有交集?这是长期困扰学术界的问题。记者昨日获悉,历时3个月的屏山地铁站抢救性考古发掘已结束,专家得出重要结论:冶城与子城不重叠,并进一步证实了福州的文明史从这发端、中断;闽越国被西汉消灭后,这里仍有人居住、生活,弄清了福州城市发展脉络。此次考古发掘还出土了汉代到明清时期的重要遗迹和珍贵文物。
【现场】
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
在前期试掘的基础上,8月以来,市考古队进驻屏山地铁站工地,配合地铁施工,在面积达3400多平方米的地块进行抢救性发掘。
记者看到,发掘现场共有28个探方。整个发掘现场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半部从明清地层挖到西汉地层。东半部地层内,自南向北贯穿着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修筑的人防工程——防空洞。防空洞直径五六米、深六七米,后来被水泥堵了。
由于东半部地层被防空洞破坏,考古人员决定从西半部地表往下挖。但西半部地表下方还有一层水泥垫层,地表与垫层之间是约百米厚的淤泥,必须打掉水泥垫层才能往下发掘,难度比较大,而且晚期文化地层被破坏,影响了发掘进度,目前西半部才挖到明清地层。扣除防空洞部分,3400多平方米的地块,实际发掘面积为2000平方米。
此次考古出土不少汉代到明清时期(主要是汉代到唐宋时期)的重要遗迹和珍贵文物。其中,重要遗迹包括西汉闽越国宫殿遗址等,珍贵文物包括西汉“常乐万岁”瓦当、南朝人面瓦当、唐朝兽面瓦当、南朝盘口壶、隋唐“大陏大莘”筒瓦、北宋莲瓣纹杯、宋代于山九仙塔砖、明代青釉花瓶等。
闽越国宫殿的瓦当出土
市考古队领队张勇说:“东半部地层出土的最主要遗迹是西汉建筑台基,面积占2000平方米发掘面积的一大半。”
由于被人防工程破坏、西半部发掘进度较慢,目前西汉建筑台基只清出东半部,在人防工程两侧、宋代大河道以北,就是鼓屏路四季如春酒店至永辉超市段,面积一二百平方米。
西汉建筑台基由黄土夯筑,厚逾1米,上面清出很多柱础洞。台基灰坑中出土了西汉篆体、黄土烧制的“常乐万岁”瓦当,两三块万岁瓦当残片,卷云柿蒂图案的瓦当,卷云箭头图案的瓦当,云纹乳丁图案的瓦当等。西汉地层还出土了钵等许多普通生活器物。
“瓦当是挂在屋檐前的建筑构件,表面有图案、文字等,起挡水的作用。一座很大的房子通常有几十块瓦当,但留存下来的并不多。‘常乐万岁’瓦当等万岁瓦当是宫殿的遗物。这一片本来就是西汉闽越国宫殿遗址,这个西汉建筑台基在都城,就是西汉宫殿遗址,水井也是建筑的一部分。这次出土了这么多瓦当,说明这里不是单一的建筑群,应是好几组建筑群,建筑比较丰富。柱础多,说明建筑规模宏大。”市考古队队长林果说。
福州已发现的最早水井亮相
西汉建筑台基还出土了三口井,其中一口井是在离地面(含车站支撑梁架)约3米的西汉地层发现的,井圈内径0.95米、外径2.25米,考古人员清到井深1.4米时就已经出水。这口井屡有修葺,底下是碎陶片垒砌的陶井圈,上面再用瓦片层层叠砌,就像福州中秋的传统习俗摆塔。其他两口井也是瓦片砌的。“这里的汉代水井是目前福州发现的最早的古井。”林果说。
宋代大河道成“宋瓷博物馆”
此次考古还挖出了10多条河沟与河道。其中,西汉建筑台基的南边有3条东西走向的河沟、河道,分别是南朝、唐朝、宋朝的。由于这些河沟、河道的东西方向被与其垂直的人防工程打断,两端受地铁连续墙限制,因此实际长度无法确定。
宋代大河道较长,但被地铁连续墙打断了。河道废弃后,变成垃圾坑,里面出土了很多瓷器,福建博物院专家陈子文称之为“宋代瓷器博物馆”。从釉色上分,这些瓷器有青白釉、青灰釉、酱釉、黑釉、绿釉等;从器型上分,这些瓷器有碗、杯、碟、灯盏、罐、壶、枕等。“这么多瓷器出土,应该是宋代经济繁荣的表现。”张勇表示,瓷器多为碎片,但大多可以修复。
出土大量贝类和骨头
宋代大河道还出土了贝、螺、蛤蜊壳等大量贝壳类物品,骨头等人类食物残渣,宋代的骨簪,果盒,木桶片和底,漆盒盖子等。其中,漆盒的盖子上用朱漆写着“郑正”二字,估计是漆盒主人的名字。“这条河沟反复使用,,所以出土的东西多。”张勇说。
冶山北坡挖出的唐代大河道宽8.5米、残深3.8米,属于城壕性质,可能东接欧冶池、西接西湖。
南朝河沟宽三四米,残深逾3米。“这条河沟东接欧冶池,西通西湖。”张勇说,河沟里挖出的南朝人面瓦当,鼻梁笔挺,不像汉族人。
“这里发现了这么多的河道、河沟,说明这一带以前水量丰富,有些河道可能是沟通两河,起到排水与泄洪的作用。”陈子文推测道。
与水有关的遗迹的现身
此次,考古人员还发掘出唐代水井、台基,以及明清木槽等与水有关的遗迹。
考古人员在东半部的唐代地层挖出一口大井,内外径分别为2.1米和2.4米,挖了逾2米深还没到底。井圈上部是砖砌的,下部是坚硬的生土层。井里出土了大量的碎砖、瓦当、板瓦、筒瓦、盘口壶、鹿角等。这么多砖瓦的出现,专家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井上面有亭子,后来亭子坍塌,砖瓦掉入井里;二是井废弃后,周围砖瓦建筑堆了进去。
考古人员在东半部的唐代地层还发现一处台基。台基呈曲尺形,东、西两边分别被地铁连续墙和人防工程打断,东西残长2.7米、南北残长2.6米、残高约1米。“台基底下有淤泥,旁边有较大的沟,这可能是临水建筑。”张勇表示。这处台基的砌法很讲究:台基底下有淤泥,先在较大范围抛一层乱砖,起加固基础作用,然后在砖上夯二三十厘米厚的黄土,再砌上石基,石基上砌砖,砖上砌平台。平台被破坏了,目前只剩残留部分,平台上可能建亭台楼阁。台基上有一层倒塌的堆积,出土了很多隋唐的砖瓦、板瓦、筒瓦等,其中一个筒瓦上有“大陏大莘”的铭文,这是祈求丰收的意思。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