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6日,辽宁丹东市博物馆同宽甸县文物管理所相关人员对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发现的“拐磨子沟遗址”进行复查后,确认这是一处重要的明代军事设施——关隘城堡遗址。
这处关隘城遗址坐落在双山子镇东西走向的拐磨子沟里,遗址现存有两段东西向平行排列、间距7米的墙体遗迹。东墙体的北侧与此山相接,南至村民住宅,残长100余米,墙体底宽7米,顶宽3米,高2-5米;西段墙体北与此山相接后,向南延伸60余米止于村民玉米地中,墙体的底宽6米,顶宽2米,存高2-3米。根据残存的遗迹,我们认为东面的墙体是当时关隘城的里城墙,西段墙体是这处关隘城的外城墙,两者之间形成的空间应该是这处关隘城的瓮城。两道墙体与南、北、东三面大致呈C字形的山岗相互连接后就可以形成一个类似堡城的防护中心。
这处关隘城的墙体基础部分为人工打制的石块垒砌,其上为土筑。据当地村民介绍,过去墙体周围还有比较多的青砖散落,我们认为这些青砖应为当时墙体顶部设置隘口与城堡附近设施所用之物。关隘遗址过去在宽甸曾有过发现,但平面呈城堡形的关隘,这还是初次发现。宽甸县其他地方发现的关隘遗址墙体均为土石混筑或是由干石垒砌而成,而拐磨子关隘城墙体为砖土协调使用,说明这是一处比较重要的军事要塞。这处关隘城内部东西长度超过300米,南北宽度近200米,按面积在当时也应该是一处较大的关隘城堡了。遗址周围明代砖瓦残片、瓷器标本很多。
拐磨子沟沟谷深处发现的“台子”的遗址,应该是当时驻军站岗放哨的地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我们在这处关隘城址周围曾发现4处烽火台遗迹,这些烽火台与关隘相互作用,在扼守这条交通要道的同时,可以加强宽甸堡西北部的防卫。
关隘城址的周围没有发现其他同时代的民用设施,从一个侧面证实,这里当初是一处单独发挥军事防守设施的城堡关隘。
拐磨子沟关隘城遗迹的发现,首先可以证明明代万历初年拓边修筑宽甸六堡之后,还在六堡之外的交通要道处修筑了关隘城堡,,进一步加强对六堡地区的军事防卫。同时,还可以证明在六堡之外所修筑的防护体系,也就是史料中提及的万历新边是由墙体、沟壕,与关隘城堡组成。有的史料认为,这个防御体系的局部是沿用了早期长城的设施。拐磨子关隘城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宽甸六堡之外的军事布防情况,甚至宽甸地区的早期长城的走向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