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畔流动着的时光,是有其重量的,因为每个人都在用自身的悲欢离合与人生起落,为其身处的时代增添砝码。但在悠远的历史面前,这由每一代人所构建的时代却轻薄如蝉翼,它一层又一层地沉积在脚下,以至于我们很少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位于绍兴市的越国王陵及贵族墓葬群,就遇见了这样的景况。这些千年前的王侯贵族们,静静地沉睡在公路旁和村庄里,却几乎从未赢得过村民们的深切一瞥。村民们自然也无从知晓,他们脚下的大地曾有过何等的辉煌。
绍兴,一处丰茂之地。千年前的古越人用一段段完整的人生续写着历史的脚本,更在今天留给我们无数的未解之谜。如今,省文物考古所考古人的眼光又投射到这片神秘的土地深处,他们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印山越国王陵旁,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而在印山越国王陵不远处的平水镇和漓渚镇,考古人也开始了对陶山、水竹庵桥头、庙前山、下平地里、小馒头墩等越国贵族墓葬的野外调查。结果表明,这几座墓葬的墓葬形制均为规模很大的高等级贵族墓葬,其中的陶山越国贵族墓葬规模甚至堪比印山越王陵。
墓中的王侯贵族们,姓甚名谁?绍兴,还会出现另一个印山越国王陵吗?谜团,正在揭晓。
【觅踪】
在考古界,印山越国王陵的发现在当时是颇为轰动的。1996年至1998年,我省考古人在绍兴兰亭镇里木栅村印山发掘了一座竖穴岩坑木椁大墓,因其气势雄伟,规模宏大,构筑方法特殊,成为继河姆渡遗址、良渚文化反山大墓和瑶山祭坛的发现之后,浙江境内考古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但对当地市民来说,这座被大多数学者认定是越王允常的大墓,却似藏在深闺,几乎无人知晓。记者向多位绍兴本地人甚至是出租车司机询问王陵路线时,都被简短地告知:“不清楚。”
印山越国王陵,的确离市区太远了,从绍兴市中心驱车近1小时后,记者才在公路旁看到了王陵的指示牌。本以为王陵近在咫尺,却不曾想竟还有3公里的山路,直到看到站在大墓高处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黄昊德,记者才松下一口气。王陵,终于到了。
“这座墓是由隍壕、封土、墓坑、墓道等部分组成的,我先带你去看看。”黄昊德领着记者走入陈列馆,只见印山越国王陵躺在脚下,从高处望去,里面的棺椁清晰可见,“当时这个大墓的规模巨大,发掘工作历时一年半,而巨大的封土、甲字形岩坑、讲究的墓葬埋藏方式、巨大的人字形木椁以及独木棺等,都显示出墓主人的特殊身份,这无疑是当时越国强盛和辉煌的折射和重现。”
面对这间落成于2000年左右的陈列馆,一个疑问顿时从心头升起:“这座在十余年前已经解密的大墓,为什么又在今天能够重新引起考古人的兴趣呢?”
“我们以往只对王陵本体进行了考古发掘,隍壕内及其周边没有做进一步的考古工作,而从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来看,很多越国高级贵族墓葬旁都有陪葬坑,平水镇的一些高级贵族墓还有陪葬墓。因此,需对印山隍壕内及其周边地块进行考古勘探,以期有所发现。这次勘探发现了一些遗迹现象,这些考古发现,对越国的陵园制度研究是大有助益的。”黄昊德说,考古人在对印山越国王陵附近的平水及漓渚镇进行考古调查发现,还有十余座大型越墓深藏在地底,“找到它们,勘探它们,研究这些大墓背后的线索和故事,将会极大丰富现有的研究成果,或许可以给大家带来更为精彩的越国故事。”
那还等什么?一起走吧。
【解密】
Ⅰ印山越国王陵附近的几座大墓,也埋葬着越国贵族吗?他们的名字是什么?为什么在史料典籍中,没有详细的记载?
今天,即便有许多考古发现形成了如今的博物馆藏品和各类论文,它们也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的片段。毕竟穿梭在高楼大厦间的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千年以前越人们生活的景况了,是全由着我们的想象,才串联起对越国一鳞半爪的认识。
贵族墓葬,正是了解越国文化的一处坐标。“绍兴是越国的文化中心,根据考古调查发现,陶山、水竹庵桥头、庙前山等地都有大型墓葬,它们的地理位置和印山越国王陵很近,从它们的规模来看,这些墓葬应该都是高级贵族墓。”黄昊德在2011年开始着手调查这一区域的越国古墓,“之所以进行这项长达5年的计划,是因为我们对越国中心腹地——绍兴范围之内的越国贵族墓葬制度还知之甚少。”
在此之前,我省考古人已经对东阳前山、安吉龙山、长兴鼻子山、嵊州小黄山、绍兴东湖香山等越国贵族墓进行了考古发掘,为我们揭示了越国贵族一级墓葬的埋葬制度和埋葬习俗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但由于缺少更多的越国王陵和贵族墓葬方面的基础资料,限制了我们对越国墓葬等级制度及与中原诸侯贵族墓葬的对比研究,我希望通过此次对绍兴地区越国王陵及贵族墓葬的调查勘探,丰富此方面的考古资料,以期对越文化的研究有所促进。”
于是,从2011年以来,黄昊德对平水、漓渚、兰亭等镇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考古调查及测绘,获得了有关墓葬的基础资料,为下步工作打下了基础。“先去看看陶山大墓吧,这座墓比较好找。”我们驱车从印山越国王陵赶到平水镇,只见这座大墓恰好位于道路旁,如果没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这块石碑,相信许多人都会以为,这不过是一座寻常的小山包。
种满竹子的陶山看似无路可上,但对经常来往于几座大墓的黄昊德来说,登山路线早已熟稔。他一面用手拨开拦在面前的竹叶和蜘蛛网,一面用脚踢走稍大点的石块。“陶山墓葬规模巨大,墓的封土长70米,宽37米,印山越国王陵封土长72米,宽36米,你说这两座墓是不是差不多大?”站在陶山顶上,黄昊德向记者比划起封土的大小,“从目前初步勘探的情况来看,陶山墓的墓葬形制可能更特殊,这还需要明年的进一步勘探来确认,但无疑这应该是一座高等级的贵族墓。”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