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胥河桥残存500年前功德碑 刻字清晰可见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23 12:43 我要评论( )

南京高淳区桠溪的定埠集镇,与安徽省郎溪县的定埠集镇仅一河之隔,高淳定埠为北定埠,郎溪定埠为南定埠,分界的河就是古老的人工大运河胥河。近日,当地居民向记者报料,称在河上一座叫中桥的桥上,有好几块古石碑牵动两岸居民的心。原来,石碑上记录了明

南京高淳区桠溪的定埠集镇,与安徽省郎溪县的定埠集镇仅一河之隔,高淳定埠为北定埠,郎溪定埠为南定埠,分界的河就是古老的人工大运河胥河。近日,当地居民向记者报料,称在河上一座叫中桥的桥上,有好几块古石碑牵动两岸居民的心。原来,石碑上记录了明代年间他们的祖辈当年建桥时捐赠的银两明细目录,也表明在500多年前,这座桥曾是皖南山区与南京相通的主干道。他们纷纷表示,这样的石碑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要好好保存以教育下一代。

胥河桥残存500年前功德碑 刻字清晰可见

石碑原是明代捐资建桥功德碑

近日,记者在这处橫跨胥河连接南北两定埠的中桥边,,看到不少附近的居民已在旁边观看。今年66岁的吕观林是郎溪南定埠一名退休教师,他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颇有研究,他告诉记者,南北两定埠人口居多,多年来两岸居民凭借胥河水上运输发展商贸业,明洪武年间南北两岸设有当铺,米行和柴行等等,为了加强交流,两岸居民在相隔500米的河上,捐资建造了上中下三座桥,后来这些桥梁都重新改建过,这座中桥在上个世纪的1968年重建,并改名叫红卫桥,而红卫桥的前身叫通京桥。因为在明朝时,河上相距不远建有三孔石板桥,也被当地居民分别称为上、中、下桥,这些在郎溪县志上都有记载。

吕观林指着石碑介绍称,石碑分成几块建在桥基上,根据石碑上刻录村民助的银两目录,可见这是当年建三孔石板桥时,两岸村民捐钱建桥留下的功德碑。而今年66岁的陈双宝是桠溪镇北定埠村民,对石碑更是非常了解。他说小时候还没改建红卫桥时,这块高约1.6米宽为0.8米的石碑就竖在桥边上。后来改建叫红卫桥时,石碑被弄断,分成几块做在了桥基上,但所刻之字仍然清晰可见

通京桥曾是通往南京主干道

吕观林称,这座通京桥(也叫中桥)是安徽皖南山区通往南京的必经之道,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定都南京,皖南的百姓把茶叶及山货运到南京,再把南京的食盐和生活用品运输到山区,都要经过此桥,所以当地为桥取名为通京桥。此外,通京桥还有更深的含义,就是到京城升官发财的意思。

在当年从这里通往南京的道,也被叫做官道,而在明代这座通京的三孔石板桥是由官府为主导,百姓捐款修建的,所以石碑上刻录了当时两岸居民建桥捐献银子的名字和数量,是为了给后代留下纪念。

吕观林介绍称,有了通京桥后,两岸关系十分密切,不但通商通婚还通学,两岸贸易流通,南北两地还通婚,更有南北两地孩子可相互选择学校上学。随着历史的发展,南北两定埠的区域文化更是共同繁荣,南北两地相继产生了跳五猖、降福会、小马灯和大小锣鼓等多个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到节日时分,南北两地开展巡回演出,展示两地居民幸福生活。

两岸居民希望保存石碑

眼下,因为经济的发展,以前的桥梁已不能满足通行的需要了,不仅胥河要拓宽,这座中桥也要被拆除。据介绍,为了确保两岸居民的正常交通,胥河拓宽后,苏皖两地政府部门将联手新建一座宽5.5米的人行桥。

不过,对于这些载有功德的石碑,两岸居民表示,这是祖辈们留下的历史遗产,他们准备将石碑收藏在村里的祠堂內,把它作为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辽宁发现3500年前古灌渠 由瓶颈陶片确定出遗址

    辽宁发现3500年前古灌渠 由瓶颈陶片确定出遗址

    2019-01-01 22:44

  • 陕西蓝田发现212万年前旧石器遗址

    陕西蓝田发现212万年前旧石器遗址

    2019-01-01 22:34

  • 扬州发现四百年前明代墓葬

    扬州发现四百年前明代墓葬

    2019-01-01 22:23

  • 墓旁有两匹拉战车的马的骸骨(属于陪葬的牺牲)

    墓旁有两匹拉战车的马的骸骨(属于陪葬的牺牲)

    2019-01-01 19:52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