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官山”汉墓考古发掘出土大量西汉时期简牍,乃四川地区首次发现,将使成都地区成为我国又一处重要汉代简牍出土地。从出土的10部医书内容分析,部分医书内容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是研究中医发展史的重大发现。‘
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夹杂着泥土。
连日来,天回镇老官山汉墓抢救性考古发掘的宝贝引发大家热论,稍显遗憾的是,跨越了2000年的620余件古董(不含930支简牍)泡在黄泥水里,如烟灰般脆弱。
如何将碰不得的文物从墓葬中抢救出来?如何在迁移、清理和保护工作中重新赋予腐朽古物新的生命力?就此,记者采访了权威专家。
难题
古物软如豆腐渣一不小心就灰飞烟灭
2012年7月中旬,成都正值雨季。在老官山汉墓发掘现场,考古人员揭开 2号墓椁板上铺着的一张大大的棕垫,在墓葬箱底,4部织机躺在黄色的泥水中,滚轴上的丝线依然鲜亮。
除了惊艳,让现场领队谢涛和考古人员感到头疼的是,大雨之中,暴露在空气里的千年文物等于大火焚烧。
“这些文物之所以能保存2000年,是因为长期处于饱水状态下,完全与空气隔绝。”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保中心主任肖璘说,虽然从外观上看比较完整,但是木质纤维已脆弱不堪,“就像豆腐渣,哪怕是一阵风都能吹坏。”
接着,3号墓出土了930支竹简,清理工作更加困难,长短不一的竹简混合着淤泥,成堆黏在一起。“文物最怕周围环境变化太快,一会儿干一会儿湿。”肖璘说,尽快把文物搬移到实验室是考古工作的重要环节。
为此,,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组成近30人的专家团队参与到对老官山汉墓的文物清理和迁移工作中。
破题
揭取千年竹简专家就像玩提线木偶
“难题在于,除了空气接触外,任何物理碰触都是对文物的致命性打击。”谢涛说,不能用手直接提取,只能借用外力。在总计620余件(不含简牍)出土遗物中,4部织机是最难的部分。
几乎3天3夜,肖璘和文保中心的工作人员动作像定格动画,速度以每帧几秒开展工作。“首先把箱底的水舀出来,简单清淤后,在织机的空隙里填上泡沫。接着用尼龙绳固定,用托板插进织机的底部,整体搬移出来。”在这个工程中,一直有专人不停地对织机淋水,保持饱水状态。
在提取930支竹简时,整体打包从箱底搬移出来后,揭取每支竹简也是一个棘手问题。由于不能用手,接下来的操作全用棉线捆绑进行。“有点像提线木偶的意思,一点点从竹简堆里分离。”肖璘说,抽取完后,要对每根竹简位置进行编号、记录长度、宽度等。
竹简保护
蒸馏水一泡就是几个月
从古墓里“爬”出来,要洗个澡。织机、竹简、人体医学模型、漆器等文物到实验室的第一步都是泡到蒸馏水中,“目的是保持饱水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用小毛刷进行清淤。”肖璘说,之后会进行照相、绘图。“留证工作结束后,又重新置于蒸馏水中,并进行反复换水,让有害物质慢慢渗出。”
经过几个月的浸泡,文保工作进入到脱水阶段。“仍是在液体里进行,存放在乙二醛复合液药水中。目的是加固文物的木质纤维,让它们恢复韧性。”肖璘说。相对而言,竹简的保存工序更麻烦一些,脱水处理后,每根竹简要绑在无机玻璃条上,然后存放在玻璃试管中。
从2012年7月到目前,老官山汉墓的文保工作已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现在,所有的文物都在脱水阶段。”成都博物院副院长江章华说,后期研究已经申请了专项研究。
“其实从开始挖掘到现在,研究工作一直在开展中。”负责此次简牍识读工作的荆州简牍研究所研究员武家璧告诉记者,文保人员对竹简逐一进行红外扫描,除了部分字残缺外,整体上竹简上的文字还算保存完整。
由于老官山汉墓群的重大考古价值,后期将配备专业团队进行研究,研究工作将持续2年。而对于墓葬中发掘的文物,相关人员透露,明年年底有望在成都博物馆天府新馆展出。到时,你可以一睹2000年前织机、漆器等文物的精美。
据了解,通过物探,老官山汉墓群附近很可能还有其他墓葬,江章华说,“会对周围进行保护,之后将继续进行相关的考古工作”。特别解读
人体经穴像暗藏玄机
专家本周开始着手研究
在3号墓中,出土了一具完整人体经穴髹漆人像,人像五官、肢体刻画准确,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络线条和穴位清晰可见,不同部位还刻着“心”、“肺”、“肾”、“盆”等刻线小字。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
如此精美的医学人像和现代中医人像差距有多大?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和中浚介绍说,它与1992年在绵阳双包山汉墓中出土的经脉漆人像造型风格一致,见证着四川早期经脉学发展。“绵阳的人像有13根纵行经脉,交汇处主要在手和头部。但因为双脚残缺,绵阳的人像少了和脾脏相通的足三阴,相对不完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