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龙山文化黑陶甗鉴藏(图)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22 13:15 我要评论( )

龙山文化黑陶甗 青州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龙山文化陶甗,为泥质黑陶,口径21厘米,高36厘米,是1977年在桃园遗址出土的。该器侈口,尖唇,束颈,肩腹下内收,束腰成三袋足。尖唇下饰多周弦纹,肩饰双耳堆塑,两圆饼对称贴塑于肩,腹饰多周凸棱纹,底为箅子,

龙山文化黑陶甗鉴藏(图)

龙山文化黑陶甗

 青州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龙山文化陶甗,为泥质黑陶,口径21厘米,高36厘米,是1977年在桃园遗址出土的。该器侈口,尖唇,束颈,肩腹下内收,束腰成三袋足。尖唇下饰多周弦纹,肩饰双耳堆塑,两圆饼对称贴塑于肩,腹饰多周凸棱纹,底为箅子,箅下有圆裆,裆下袋足上饰不规则绳纹,足尖且细。

  龙山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距今约4000—4500年,位于山东省原章丘县龙山镇边的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因龙山镇而得名。

  甗是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

  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许多器物不再用花纹装饰。

  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高合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则多为渐高式。商代的甗一般甗部较深,比例上略大于鬲部,多为立耳。西周的甗则甑部与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较多。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方甗。春秋以后,甗的甑部多为大口斜腹的式样,即甑的底径要大大地小于口径。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却是在一个长方形鬲部上置3个甗,这仅是极个别的特例。除实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还是礼器,与鼎、簋、豆、壶、盘等组成成套随葬品。

  相比较而言,青州市博物馆所藏龙山文化陶甗,器型大,纹饰美,为国家三级文物,彰显珍贵。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2019-01-01 23:03

  • 还会引起全国甚至全世界专家对这片区域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度关注

    还会引起全国甚至全世界专家对这片区域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度关注

    2019-01-01 22:51

  • 宁波海曙业余文保员、宋代历史文化爱好者郑慧鸿说:可以明确的是

    宁波海曙业余文保员、宋代历史文化爱好者郑慧鸿说:可以明确的是

    2019-01-01 19:39

  •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表示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表示

    2019-01-01 19:28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