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和江汉地区继城背溪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重庆巫山大溪遗址而得名。
1925年至1926年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的“中亚探险队”在我国三峡地区考察时,在今重庆市巫山县境内,瞿塘峡东口长江南岸与大溪交汇处的台地上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在三峡地区诸多地方发现了同一类型的文化遗址,这一系列发现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三峡地区即有远古人类生息繁衍,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一类型古文化遗存被命名为“大溪文化”。大溪文化被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大溪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其年代为公元前 4500年―前 3000年,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晚期时代相当。
虽说大溪文化是以1959年发掘的重庆巫山大溪遗址命名的,但其中心区域却在湖北江汉平原以南以西地区。经调查,仅湖北境内已发现大溪文化遗址近百处,其中发掘规模较大、考古资料又比较丰富者主要有宜都红花套遗址、枝江关庙山遗址和江陵朱家台遗址。同时,这三处遗址也正处于大溪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