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新埭溪漾村发现几件明代石像,这可是明代一品大臣陆炳墓的一部分。”这两天,这个消息成为平湖文物考古界的一大喜事。
陆炳是谁?他有着怎样的故事?围绕着石像的发现,一个个谜团在大家心里翻腾着。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发现石像的溪漾村牌楼浜,这里有一片竹林,旁边有一条河道。此时的河道已经挖出一个大坑,其余部位正在清理。
在竹林里,记者看到了几座石像,其中有石人,也有石马,甚至还有一座石龟。遗憾的是,这些石像的头都没有了。
“这两座就是前天发现的。”溪漾村的村干部指着一座石龟与一座石人说。与其他两座石像相比,这两座石像身上还有未处理干净的泥土。
村干部说,这里原本有一座坟墓,百姓都称“指挥坟”,墓主名叫陆炳,曾是明代锦衣卫的最高长官。
“陆炳其实并没有埋在这里,这是一座衣冠冢。”平湖文保所野外文保部主任田敏介绍说,其实早在2002年普查的时候,文保普查员就发现了这座衣冠冢,但当时只挖掘到竹林里的一座石人和一座石马。“这座坟墓在文革时被严重破坏,石像的头都被砸掉了。”
通过对资料的考证,文保人员认定按墓葬规格的话,应该还有其他石像,但一时找不到。“所以听到村干部的汇报后,我们来到了现场。”田敏说。
经过两天的抽水,前天,工作人吊终于挖掘出了一座石龟与一座石人。“我们都感到很兴奋。”田敏说,石龟的出现说明陆炳在皇帝心目中地位很高。
乃皇帝的救命恩人
那陆炳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他为何会受到皇帝的重视呢?
据光绪版《平湖县志》卷十五·人物·列传一记载:“陆炳,字文明……嘉靖壬辰(1532)武进士,授锦衣副千户……屡擢都指挥同知,掌锦衣事……加太子太保……加少保兼太子太傅,岁给伯禄……寻加炳太保兼少傅,掌锦衣如故,三公无兼三孤者,仅于炳见之……三十九年(1560)卒官,赠忠诚伯,谥武惠,祭葬有加。”
“他是锦衣卫的最高长官,官居一品。”田敏说,当年陆炳逝世于北京后,家乡人给他弄了个衣冠冢,嘉靖皇帝亲自下旨按高规格进行布置,于是有了这个等级很高的墓葬。
据了解,墓地原有布局为:正中偏北为墓室,南为神道,两侧分列文官像、武官像各一对,石马两对。神道南有石牌坊,匾额上刻有“忠诚伯祖茔”铭文,牌坊东北有祠堂,南有石狮、石龟各一对。墓园四周有围墙,总面积约2700平方米。
平湖市民间艺术家协会顾问、平湖博物志编撰者屠珍荣告诉记者,陆炳之所以受皇帝重视,最主要的是他救过皇帝的性命。嘉靖十八年时,皇帝南巡,有一天夜里行宫发生火灾,大伙都不知道皇帝在哪儿,最后由陆炳冲入大火将皇帝救出。从此,陆炳在皇帝心里的地位大大提高。
“总的来说,陆炳是个很正直的人,虽与严嵩同朝,却从来没有诬陷过一个好官员。”屠珍荣说。
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随着一龟一人两具石像的发现,如今这座坟墓的出土实物已经有多件。据了解,这里早在2010年的时候就被定为平湖市文保单位。“现在村里打算把这片土地征下来,对坟墓进行恢复建造,开辟成一个旅游景点。”田敏说。
“这种规格的坟墓在平湖仅存这里一处了,因为具备这种墓葬规格的人本身身份要求很高,比如要达到一品大臣才行。”屠珍荣告诉记者。
据介绍,明清两代,平湖籍的一品大臣有屠勋、陆光祖、施凤来、孙植、高士其等,他们的墓葬也有很高的规格,但因为文革的破坏,绝大部分已经没有什么痕迹了。
陆炳墓石像的新出土,在当地文物考古界引起不小的轰动。田敏告诉记者,这些东西为研究明代的丧葬制度、习俗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屠珍荣则认为,除了这些意义外,从中还能体现一些现实意义,比如家风家教。屠珍荣说,像陆炳这样的良臣去世后,,连其父亲、祖父都得到皇帝的封号,所以能督促当官者为官清廉,对现代社会有借鉴意义。
“秦桧一代奸臣去世后,哪一代会提起自己的祖上是秦桧?而岳飞则不然,后代都以岳飞后人为荣。”屠珍荣说,所以能有这种墓葬规格的家庭,家教家训一定是很严格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