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阳澄湖镇一自然村挖出一块明朝青石碑,碑上刻着9个模糊不清的篆体字迹。据初步考证,这是一块明朝著名学者都穆后裔的“墓志铭”,对于研究阳澄湖地域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原来,这里还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46年前,掀起了一场挑坟填田的热潮,时任生产队会计的许水根带领社员挑都家坟。在挑坟过程中,发现坟中有三口棺材,中间那口棺材旁边还有两块青石碑,一块上面刻着9个篆体字,一块用小楷记载着不少文字。有文化的许水根觉得,这两块碑不像是一般性的石碑,所以他留了个心眼。谁知一块刻着小楷字体的青石碑,被人扔到了机房那边淹在了水中,许水根萌生要把另一块碑保管起来的念头。于是,他叫来女婿帮忙,两人一起将这块碑埋进了离自己房子不远处的路基地下,村上无人知晓。
整整埋了46年,许水根也从一个年轻人变成了七旬翁,从教师岗位上退休下来的他,闲下来习惯翻翻书,偶然从《湘城小志》看到有个历史人物都穆,在明代很有名气。老许猛然想起,当初挑的都家坟会不会与都穆有关,这个问题也就成了老许的一件心事。今年5月14日,镇文化站站长李雪龙正好到老许家造访,老许便向李站长透露了这件事情。出于职业的敏感,李雪龙觉得这块明碑属于文物,应该将其妥善保管起来。当场李雪龙与老许商定,择日将埋藏了46年的文物重见天日。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块青石明碑57厘米见方,厚10厘米,碑的正面刻着9个篆体字迹,,可惜已经有点模糊不清了,依稀还能认识几字,约为“都文渊妻金氏”。据史料记载,明朝著名学者都穆,是明长洲县相城(今阳澄湖镇湘城人),后搬迁至苏州城内南濠里(今南浩街),是著名学者、文学家、金石学家、批评家和藏书家,为尚书吏部郎中、惠州教授。当时,都穆与文徵明、祝允明、唐寅等都是好朋友,一起挥毫、吟诗,也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而都文渊是都穆的后裔,约为第三代,曾在常州盐监局任职。
李雪龙告诉记者,他们阳澄湖镇上有个“都家村”自然村,村上有五六户人家姓都,可能都是都穆的后代。据在中学里教书的都泉兴说,他小时候听母亲讲,外婆家姓都,上代都是做官的,外婆一直保管着两身清朝官服。为此,李雪龙表示,这块明碑对于研究都穆在阳澄湖生活学习的历史颇有参考价值,他先将明碑收藏起来,然后请专家学者作进一步考证与研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