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贵州施秉县文物局大盆鼎香炉疑似编钟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20 15:30 我要评论( )

编钟是一种打击乐器,源于西周,兴于春秋战国,只有宫廷、军队才能拥有像黄金般贵重的青铜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 施秉县保存的这两件疑似编钟,小的长28厘米,宽13.2厘米,高10.2厘米,保存较为完整,大的因破损严重,无法测量。从材质看,残断面呈现蓝

贵州施秉县文物局大盆鼎香炉疑似编钟

编钟是一种打击乐器,源于西周,兴于春秋战国,只有宫廷、军队才能拥有像黄金般贵重的青铜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

施秉县保存的这两件疑似编钟,小的长28厘米,宽13.2厘米,高10.2厘米,保存较为完整,大的因破损严重,无法测量。从材质看,残断面呈现蓝绿色。

据时任施秉县政府副县长的李心仪兼黄磷厂建设指挥部指挥长,他回忆说,30年前,黄磷厂厂区与职工宿舍同时开工,其中宿舍分别分布在县城郊西北角、国民党伪政府老衙门检阅台两个地方,在检阅台荷花池开挖基脚时发现了这两枚青铜器。后来邀请黔东南州文化局专业人士考证,被认定为“鼎”,命名为“大盆鼎香炉”,但对这两件青铜器一直没有确切的定论,因此该文物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2013年全国开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活动,这两件文物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施秉文物局工作人员通过网络手段,将此编钟与1978年在湖北随州出土曾侯乙墓编钟进行比对。结果发现,两者的筑造风格十分相似。当地文物部门的专业人士认为它们应该是编钟而不是“鼎”。

浙江宁波余姚市文物研究所的考古专家李小仙也持有同样的看法。李小仙是施秉人,毕业于四川大学考古学系,现在浙江余姚市文物研究所工作。此间她回家乡休假,得知施秉惊现古代编钟的消息后感到非常惊讶,她说,从形状、材质、乳钉纹来分析判断,它们就是编钟,但年代暂不能确定。建议将这两面编钟送省博物馆鉴定。

据悉,曾侯乙墓编钟产于公元前443年,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出土后系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誉为“稀世珍宝”。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响太空。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颠覆了以往的理论与认识

    颠覆了以往的理论与认识

    2019-01-01 16:23

  • 乾陵仿当时西京长安格局设计

    乾陵仿当时西京长安格局设计

    2018-12-30 13:18

  • 顺利完成了工作任务和目标

    顺利完成了工作任务和目标

    2018-12-30 12:57

  • 南京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南京市文物局局长吴秀亮亲自率队

    南京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南京市文物局局长吴秀亮亲自率队

    2018-12-30 12:40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