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盐道(资料图)
“千年盐都”井盐开采历史已有近两千年,自东汉章帝时期这个地区开凿出第一口盐井,到这里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因盐设市,几乎所有的建设历程都跟盐有关。川盐济楚,也得于地理优越,川盐顺长江漂流而下就进了各地百姓灶台,盐商富贾带动盐业发展运输,也为盐都留下了“古盐道”这一文化遗存。
9日上午,记者了解到,经过考古学、古建筑、交通史、盐业史方面的国内专家对95处文物点考察后,自贡古盐道考察结果出炉,专家们一致认为,自贡盐业的珍贵文化遗产使自贡井盐遗址及盐运古道初步具备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潜力。
历史遗珠
明清盐商盐工筑公馆 密布周边几十公里
在为期七天的考察期内,专家们共考察文物点95处,其中文物建筑59个、遗址4个、道路6条、古城镇8个、水运系统遗址15处、摩崖石刻2处、古墓葬1处。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考古调查组组长高大伦说,自贡以盛产井盐闻名,早在东汉和南北朝时期,就分别出现了以“富世井”和“大公井”为代表的盐井,明清时期迅速发展,形成了以自贡为中心,沟通黔、滇、湘、鄂的食盐运销路线,并且盐商盐工们在沿线修筑公馆、码头、船艚等,这就是古盐道的由来。高大伦说,自贡的古盐道并非只有一条,而是井盐从自贡出发,发往周边几省市。“起点是自贡的各个盐井,运往周边省市,并不止一条固定线路,盐作为调味品,终点是老百姓的灶台。”
专家们认为盐运古道相关的文物建筑具有空间分布密集、紧紧围绕盐的勘、采、产、运、销为中心的布局特点。以自贡市为中心,以盐运古道为主要路线,散布在盐道周边区域的几十公里范围内的文物建筑类型包括民居、宫、堂、庙、馆、碉楼、牌坊等,其数量之多、体量之大、装饰之精美,,聚集程度及保存的完好度,在四川地区乃至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