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最后一箱文物标本放进了位于北仑春晓的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库房内,这标志着为期近一个半月的市考古所文物库房搬迁工作顺利结束。
自2014年12月11日起,市考古所派专员专车组成工作组,启动了文物库房搬迁工作。原库房系借用宁波博物馆场地,工作组进入库房后发现因受限于场地面积,文物标本和设备可谓堆积如山,且不同批次的文物使用不同的容器与堆放方法,这为搬迁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据组里的老专家丁友甫介绍,造成如今这种局面是因为市考古所的库房已经过多次搬迁,曾先后安置于天一巷5号仓库、药行街原市展览博物馆仓库、镇明路大方岳第、宝善路等地,但每次都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而不得不搬迁。如药行街库房,仅安装了红外线报警器,并未安装相应监控,报警器过于敏感,经常被无故触动,库房看守人员疲于奔命,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资源浪费;又如宝善路库房饱受鼠害之苦,屡次治理都不见效果,本次库房搬迁整理过程中找到的一些早期出土文物,其标签和充当填充物的报纸已被咬的粉碎,可见当时鼠害之甚。
工作组针对以上问题,对各批次的文物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容器老旧的,统一更换新容器,并补充标签;对于已装箱的,进行二次填充,以减少搬运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损害;对于经过修复的小件,,进行精包装,用汽泡纸将每一件文物都精心包裹,以求文物能完好无损地到达新库房。同时,工作组还实行了责任制,将每一个考古领队都请到库房来,要求他们对自己发掘的文物进行辨认和归类,并统一打包装箱,力求文物之间不混淆,不错漏。这套施行办法大大提高了文物整理搬迁的效率,也是对文物库房的一次摸底和再整理。同时,为了文物在路上运输的安全,每次装车都会要求在货车底部铺上毛毯等减震物,顶部铺上篷布固定;发车时也会安排专员跟车,以确保文物运输的安全。
由北仑区人民政府投资建设的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新库房,不仅面积比老库房大大增加,设有三个库区以存放不同种类的文物,同时该库房按照银行金库标准建设,管理制度也进一步健全完善,文物标本存放保管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得到了大幅提高。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市考古所流浪已久的出土(出水)文物标本终于有了一个安稳的“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