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7年的保护发掘,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表面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船舱内超过6万件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得以重见天光,展现在世人面前。
“南海一号”右侧中部船舱位置散落着一摞摞福建德化窑白瓷器和福建磁灶窑绿釉器
这是考古工作者对“南海一号”上清理出来的淤泥海沙等凝结物进行水洗时发现的三枚古钱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传承人陈芳财(中)专程从福建晋江前来考察“南海一号”沉船
经过考古识别,这些南宋外销瓷主要由江西景德镇窑系、浙江龙泉窑系、福建德化窑系、福建闽清义窑系和福建磁灶窑系等五大民窑瓷器构成。
1987年被发现,2007年被整体打捞上岸,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南海一号”,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
“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是保存在“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贵文化遗存。“南海一号”曾被比喻为“海上敦煌”。后来,媒体报道中又出现了“南海一号”可以媲美故宫、秦始皇兵马俑的说法。
这究竟是一艘怎样的沉船,它经历了怎样的故事,,谁拥有这些珍宝,又打算运往何方,“南海一号”还有众多谜团等待揭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