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市一名吴姓市民近日发现祖传的“清代买官收据”,流传至今已超过100年历史。吴家祖上这名秀才当年能“免试入学”,靠的就是捐纳银两给四川灾区,拿到这张收据,就等于获得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的读书资格。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写有“正实收”的收据
现今官场为人诟病的“买官、卖官”制度,其实在清朝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合法“从政捷径”。清朝末期,,由于政府财政空虚,“捐制”便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官方不惜将官位、学位、吏典(小公务员)明标价码,拿来出售。
该名吴姓市民在家中翻出有“清光绪二十九年(西元1903年)”、“正实收”等字样的“买官收据”,距今超过100年历史。吴家祖上秀才吴锡书时年39岁,以捐款给四川灾区为名,捐出白银43两2钱而成为“秀才捐监生”,获取入读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的资格。吴锡书捐款的数额在当时来说为数不少,相当于一位六品官员一年俸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