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铁锚 明瓦 落款有年代的瓷器残件 火铳
发现船舶遗物的工地
目前,南京等国内九大城市正联合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南京12个遗迹点中的“龙江宝船厂遗址”,宝船厂已进行考古发掘,但规模更大、使用时间更长的龙江船厂仍深埋地下。或许不久之后,消失的龙江船厂即将重现。全媒体记者 张可 文/摄
古玩圈大事
2014年9月,南京民间收藏家王世清收到“圈内消息”:鼓楼区永宁街的南京下关长江国际航运中心工地,挖出了一个超过1吨重的硕大“红木门板”,已被人买走。王世清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收购者,“看后才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门板,而是古代木船的舵板。”
昨天上午,记者在工地内看到,基坑作业已基本完成,地表向下深挖近10米。工地工人介绍,在开发土方这段时间,每到傍晚就有人拎着袋子钻进来寻摸着什么,工地还专门驱赶过,“看来已经有人‘闻着味儿’来了。”
果不其然,没多久南京各大古玩市场,就到了一批沾泥带土的“新货”,都是与船舶有关的遗物。
王世清打听这些船舶遗物的“来源”,又根据土色判断,把判断从永宁街这处工地上出的,都收购了回来,目前这些船舶遗物都存放在他的办公室里。
记者从南京市文广新局获悉,目前考古人员已经进场,准备对工地内剩下的地块进行清理勘探。
都有啥宝贝
明瓦廊的“明瓦”长这样
王世清说这批船舶遗物约数百件,从水手穿的棕鞋,到近一人高的铁锚,描绘出一幅明代水上生活的画面。
南京新街口有条著名的小巷明瓦廊,所谓“明瓦”,顾名思义就是“可以透光的瓦”,即中国古代的“玻璃”。在南京下关出土的这批古物中,就有不少掌心大小的明瓦瓦片。它们色泽泛黄,透光度较低,作用是镶嵌在木窗的间格之中,比“窗户纸”更高档。
据了解,一般的明瓦用贝壳打磨而成,南京并不临海,海货资源也不充沛,工匠们就用羊角熬制,粘液凝固后质地近似贝壳,以此作为替代。
明朝时,明瓦廊就开满了制作羊角明瓦的作坊。在古代楼船中,使用明瓦作为窗户可以防水,当然,豪华的装饰也展现了当时中国造船工业的先进。
别小看火铳 那是明军的“AK47”
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创建了神机营,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支拿枪的部队。有明一代,因为不断研发装备先进的火铳和大炮,在对瓦剌、鞑靼、倭寇、女真的作战中,明军常常能够以少胜多。
南京下关国际航运中心工地上出土的这批火铳,长20到40厘米,重3到5斤,铜质单眼,由于长时间掩埋在地下,火铳原先连接的木把手已经腐烂,只剩下前端金属的发射部。
使用火铳时,士兵需要在枪口装药填弹。为了提高射速,镇守云南、后来葬在南京的沐英还发明了“三排射击”,前排士兵射击,装弹之时,后排士兵举铳射击,持续输出火力。这一战术的使用,比欧洲国家提前了200年。
除了火铳,王世清还收集了不少火炮,口径最大的超过20厘米。在船舶上装备火器,明朝的水上部队已经提前进入“大炮巨舰”的时代。
这些罐子 竟是原始版燃烧瓶
南京下关国际航运中心工地上出土的古物中,有大量陶瓷碎片,还有不少瓶罐底部残件留着字款,诸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
还有一件陶瓶,周身有很多凹槽。中国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造船工程协会高级研究员赵志刚告诉记者,这应该是水手挂在身上的水壶。一旦发生海战,水手就在陶壶里装上火药,扯一块布作为引信,点燃后掷向敌船,陶罐破碎,点着的火药向四周溅射。由于当时的船舶均为木制,一旦火势蔓延就是毁灭性的灾难。
据了解,这种“燃烧瓶”并非明代发明,早在北宋进攻南唐的战斗中,就使用了可以燃耗爆炸的石球或铁容器。而欧洲的“燃烧瓶”,直到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中才出现,此后成为民兵、游击队对付敌人装甲部队的有效武器。再往后,又有了“莫诺托夫鸡尾酒”的绰号而广为人知。
龙江船厂往事
龙江船厂到底有多大?
明朝时,仪凤门外多是船厂地界
南京国际航运中心的工地,出土了这么多和船舶造船相关的遗物,这是一处什么遗址?
明朝嘉靖年间,李昭祥撰写了一部《龙江船厂志》,书中对龙江船厂的方位有明确的记载:洪武初,即都城西北隅空地,开厂造船,其地东抵城濠,西抵秦淮卫军民塘地,西北抵仪凤门第一厢民住官廊基地(宽一百三十八丈),南抵留守右卫军营基地,北抵南京兵部苜蓿地及彭城张田(深三百五十四丈)。
“这个记载与目前工地位置基本吻合,这里就是原来的龙江船厂。”王世清说。
根据文献分析古今对照,大体上可以看出,船厂遗址应在南京挹江门及仪凤门外,综合记载东西南北四界的长度,以热河路和热河南路为中轴,东靠绣球公园护城河,西到郑和中路(原惠民河东岸),南至姜家园路,新兴路一线,北至建宁路,即为《龙江船厂志》中所记载明代龙江船厂厂址范围。
中国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造船工程协会高级研究员赵志刚认为,船厂的范围可能更大,向西应该直达长江边,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船厂。
这个船厂的作用是什么?
战船和下西洋护卫舰,在这建造
《龙江船厂志》中,多次提到海船,“永乐五年,改造海运船249只,备使西洋诸国”。
据《明太宗实录》所载,永乐间共下令建造、改造海船共24次,除一次无具体数量外,共2832艘。
转载请注明出处。